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时间:2019-01-14 10:04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载体,也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它既触手可及、生动形象,又年代久远、充满神秘。在每一件化石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对于化石的研究最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化石是解读生命和地球演化的钥匙。通过研究远古生命的化石,与现在的生命形态相对照,并且参考二者中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就能够追溯到生命最初的起源和演化的线索。 先驱杨氏鱼:总鳍鱼真的是四足动物的祖先? 先驱杨氏鱼是原始的肉鳍鱼类,属名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而命名。现在世界上的肉鳍鱼是一个很小的类群,只包括两种空棘鱼和六种肺鱼。但在三四亿年前,肉鳍鱼是脊椎动物一个重要的大门类。这条鱼全身一共10厘米长,有一个2厘米多长的小头,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高50多厘米的是它放大20倍的蜡质头骨模型。 中国古动物馆先驱杨氏鱼模型 先驱杨氏鱼化石的研究者是张弥曼女士,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2018年,凭借对杨氏鱼的重要研究,张弥曼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上世纪80年代初,“连续磨片制蜡模法”是CT技术出现之前学术界广受推崇的研究方法,是可以显示化石内部结构的先进技术。当时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运用该方法对杨氏鱼的头骨化石进行了复原。 张弥曼在瑞典实验室制作杨氏鱼的头骨放大蜡质模型 通过对放大模型的研究,张弥曼判定杨氏鱼口腔中没有内鼻孔。这一发现在当时全世界的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因为总鳍鱼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四足动物的祖先,但是四足动物是用肺进行呼吸的,因此四足动物的祖先必须要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使外面的空气顺利地进入肺部,保证动物对氧气的需要。张弥曼否定了扇鳍鱼类(总鳍鱼亚纲)有内鼻孔的传统看法,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扇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地位。后来的研究发现,原始的四足型动物——肯氏鱼和东生鱼等,才是四足动物的最近祖先。 拉蒂迈鱼:为何它被称为“活化石”? 拉蒂迈鱼是20世纪极具戏剧性的科学发现之一。1938年12月23日,博物馆馆员马乔里·拉蒂迈(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南非的东伦敦海港发现渔民打捞上一条奇怪的鱼,它的鱼鳍具有肉质的柄,与她过去见过的鱼都不一样,然后她就绘制了草图寄给了正在外度假的博物馆鱼类学家詹姆斯·史密斯(J. L. B. Smith)教授。教授一眼就辨认出它与早已灭绝的空棘鱼化石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它是典型的“活化石”。“活化石”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活”,即现在还生活在地球上;然后是“化石”,代表了一种非常古老的形态,经过漫长的时间仍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它的祖先在几亿年前就长这个样子。空棘鱼属于肉鳍鱼类,最早的化石见于距今4.1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地层,过去认为它们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就已经灭绝了,却不曾想会突然现身在南非。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的重大贡献,这条鱼被命名为拉蒂迈鱼。 深海中的拉蒂迈鱼 拉蒂迈鱼有8个鱼鳍(2个背鳍,1对胸鳍,1对腹鳍,1个臀鳍和1个尾鳍)。除第1背鳍外,其余7个鳍均为肉质的鳍。中国古动物馆的讲解员们会在介绍它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吃一般鱼的时候,鱼鳍上没什么肉,用嘴嘬一下就扔了;但如果吃的是拉蒂迈鱼,吃鱼鳍的时候就有吃鸡腿的感觉了(虽然它的肉并不好吃,不然渔民也不会对其视而不见)。在它的1对胸鳍和1对腹鳍内部发育有骨骼,这其中便体现了进化的过程。进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的改变,如果拉蒂迈鱼长了3对肉质鱼鳍,现在我们看到的四足动物极有可能就是六足动物,我们人类可能会多出一对手臂。其实人类就是超级改进版的鱼,人类是从鱼演化来来的:我们用胸鳍翻动书页,用腹鳍四处走动。当然人类的演化史还可以继续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细胞。 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拉蒂迈鱼标本 中国已知有6-7条来自非洲的拉蒂迈鱼标本,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是其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条。这件标本是科摩罗政府于1981年3月赠送给我国的。当初科摩罗的首脑来中国访问,说“我们是一个非洲国家,物产比较贫乏,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们当礼物的,要不送你们一条拉蒂迈鱼吧”,结果就送给了中国5条拉蒂迈鱼,分散在中国的不同地方。拉蒂迈鱼生活在海底200米深的地方,成年个体可以活到80-100岁。它在海底的时候身上发着蓝光,死去之后到了博物馆的标本馆就变成黄色了。 禄丰龙:为何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我国发行的世界首枚印有恐龙的邮票 禄丰龙的全称是“许氏禄丰龙”,大概身高有2米多高,全长5米多长,属于早期蜥脚型类恐龙。1958年,中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和复原图,而这枚邮票也是全世界公开发行的第一枚恐龙邮票。它的研究者是前文所提到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龙”,首先是因为它是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的恐龙,它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体型比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小,能够两足行走。它们可能生活在湖岸或沼泽地区,以植物为食。 1941年禄丰龙在重庆的组架现场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