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竞之家_品味电竞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绝地求生 >

同吃同住同劳动(2)

  1963年10月底,焦裕禄来到堌阳公社的范场、牛场、李场检查秋收,与群众一起收红薯。意想不到的是,他在牛场12大队收过的一分红薯地里,复收出40斤。焦裕禄当场批评生产队干部:“1分地丢掉40斤,你们种了71亩,就丢掉28400斤,每人平均180斤,太可惜了!”

  牛场12大队的现象是不是个例?焦裕禄随后又在其他一些大队参加劳动,发现同样的问题。他随即提出:“红薯丰产了,并不等于丰收,要发动群众认真复收。”同时,他向县委打电话,通报调查的情况。县委迅即向全县发出通报,要求全县引以为戒,做好复收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损失。

  心连心——

  实现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无缝”连接

  在兰考的1年零3个月时间里,焦裕禄走遍了149个大队中的120个,却只留下4张劳动的照片,其中3张是偷拍的。兰考县委原通讯干事刘俊生回忆,焦裕禄在兰考期间,发现并树立了许多先进典型,但对于自己的典型事迹,却从不让报道。很多次,刘俊生想抓拍焦裕禄带领群众治“三害”、与农民促膝交谈、忘我工作的镜头时,焦裕禄不是转过身去留下一个背影,就是埋下身子躲避镜头。

  焦裕禄认为,领导干部与群众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可以纪念的,更不能摆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把相机对准群众。”这句话有着特殊的含义。对于当时的兰考群众来说,照相机无疑是神秘的,当记者对正在劳动的群众举起相机时,他们便知道自己留下了千年不灭的影像,劳动起来更加劲头十足。焦裕禄懂得群众的心理,更懂得将这种心理运用于实践。作为县委书记,他知道百姓需要什么,也知道百姓心里的好干部的形象——脚印永远比脸蛋更重要。

  焦裕禄是个实干家,在把“三同”工作法运用于群众工作的过程中,他关注的是工作的效果,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胡集大队在种植泡桐时,有人赞成植树造林要弄个样子给别人看,做到纵横成行、整齐划一;有人认为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应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焦裕禄认为当时兰考的形势任务是度荒救灾,发展泡桐要“先顾吃饭,后顾好看”。对于已经种下去的单株独苗,他建议不再挪动,先保证树苗成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讲究形式。三五年以后,泡桐成长起来了,风沙治住了,便于机耕的农桐间作体系形成了,再考虑营造美化城乡的观赏植物”。

  “把相机对准群众”“先顾吃饭,后顾好看”,焦裕禄把这些务实的理念与“三同”工作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拧成一股绳,不仅成为指导兰考植树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原则,也对全县的其他各项工作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怎么样,群众身在其中,自是最了解。而如何实现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所观、所感、所知的“无缝”连接,是自古以来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焦裕禄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得他与群众感同身受,产生了共同语言。可以想见,这样的县委书记,还用得着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吗?毛泽东说,领导干部“既当官,又当老百姓”。领导干部若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会被群众当亲人。

  直到今天,提到焦裕禄,兰考的很多群众依然一口一个“老焦”地诉说着。在他们心里,焦裕禄不是“官”,而是朋友、亲人。事实也证明,群众视干部如亲人,干部就有威信,也就有了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领导干部若长期坐在办公室,很容易滋生“老子天下第一”的观点,而忽视群众的创造伟力,进而与群众形成隔阂,最终忘记群众的疾苦,丧失自己的初心。焦裕禄运用“三同”,恰恰消除了领导干部这些潜在的危险点,为执政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李自强)

(责任编辑:波少)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