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珏
【关键词】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提名 3月引进内地
每年,金球奖、奥斯卡大热的音乐题材类电影,都有走心佳作。《绿皮书》是今年极耀眼的一部。它随着两个男人,一黑一白,穿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的重灾区。山野磅礴,黄叶萧萧,在交错的人生中,爵士钢琴舒畅流动。整个故事半酣微醉,愤怒、笑意和悲伤化作柔软温热的轻叹。 故事改编自真实:1962年,美国最好的钢琴演奏家唐·雪利签下一系列合同,到美国南部巡回演出。麻烦在于,他是个黑人,而美国深南是当时黑人最不愿去的危险之地。肯塔基、阿肯色……这些地方的黑人仍用着“专属厕所”“专属巴士”,若敢出现在白人酒吧,轻则一顿暴打重则丧命。“绿皮书”实际上是黑人南部旅行手册,按图住宿吃饭,才能保全性命——貌似贴心,实则残酷。唐雇用在夜总会当保镖的托尼,一个白人混混,护送自己一路南下。 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每年都不少,绝大多数看得人沉痛压抑。因为这个题材本来就是沉重的,是至今也未得到完全解决的血泪篇章,不可能拍成欢乐满今宵。但,它还能不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果有,又能否既反映史实,又触动人心?《绿皮书》做到了。 影片有两种推动力。一种是托尼和唐单独相处时,两位主人公身份的倒挂带来的奇妙冲突。黑人钢琴家,骄矜冷漠的博士,被白人歧视又融不进自己的族群,对“黑人就是爱吃炸鸡”“黑人就应该搞爵士乐”之类,躲闪到当成世上没这回事儿。意大利裔混混住在最穷的布鲁克林区,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日子,字儿不识几个却能狠能聊能忽悠。唐在相处中暴露出来自劣势的骄傲,这种骄傲实则更脆弱,指挥托尼的样子带着某种水泼不进的假矜持。托尼穷、“没文化”,天生白人的身份却让他莫名优越,混不吝的人生又在骂骂咧咧中自由自在。两人都不喜欢对方给自己贴的标签,动辄怼天怼地的“开诚布公”中,暴露的是自己对自己认知的“灯下黑”。冲破隔阂的旅程,是全新的动态调整,你一步我一步,一点点渐进的痕迹,细水绵长,有说不出的韵味,很厚实。 另一种是两个人共同对外时。两个月南部之行,种族歧视这件事并非通过托尼来展现,而是借助托尼的眼睛,看到这个心口不一的世界如何对待唐。附庸风雅的富人们盛邀“世界第一钢琴家”来演奏,却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等钢琴家一下台,唐就会重新变成“黑鬼”,要到户外上厕所,去黑人餐厅吃饭。托尼对唐骄矜的外壳,脆弱的内心,产生了真正的理解。他开始用拳头和枪,用那些“粗俗”的方式保护唐,保护他的生命安全,也保护他为数不多的尊严。 一对旅伴,时而是互讽冤家,时而是漆黑战壕里的战友,时而被白人警察一起关监狱,时而被高档西装店赶出门外。故事徜徉在连绵的公路、驿站、城市,浸泡在音乐里。蓝色老式汽车行驶在银灰长路,风卷落叶,伴着摇摇晃晃的爵士,咀嚼着苦难也轻散着碰撞的笑。不要小看这些笑,它们像四月轻轻的春雷,有一种开启和宣泄,绝不比控诉的哭力量弱小。这些笑饱含着对公平理解最热切的渴盼,它来源于清醒,一种对所有偏见、歧视的警惕,而绝非和稀泥的轻谑。 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一场又一场演奏会,唐瘦削的手指在琴键翻飞,暗金海潮般冲荡人的心堤。影片最后,唐拒绝了百般羞辱的高级演出,和托尼来到当地黑人酒吧,这灯暖酒温的人世间,他像是回了家,再也无需回避。一曲肖邦,飞流直下,黑夜与白雪轻轻而落。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