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根本不懂猪!(2)
时间:2019-02-06 19:2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只要有人愿意训练我们,我们可以细腻地感受对方的情感,陪伴或安慰,嬉戏或表演,摇尾巴或摆耳朵,野外搜捕甚至缉毒。我们有很多同伴在海关当警猪,在新西兰当宠物,在北美丛林里上撒欢,在非洲草原上和狮子作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夜幕降临,猪圈里有一股超乎寻常的静谧默契,同伴们像往常一样睡在各自的位置上,留出了那块我以满身伤痕赢得的地盘。 我是这个圈的头猪。除了武力值,主要靠脑袋。 从猪圈这头到那头有四五米宽,足够助跑。关键是我能不能跳出栏杆。 祖父当年被从野外抓回来时,三拳两腿踢翻了水缸撞碎了玻璃,必须用4米高的围栏才能圈住。我没有他的苗条身姿和发达肌腱,而且我是近视眼。 最佳起跳点是我大弟的卧榻。兄弟同心,它将是我的垫脚石、起跳器。 入夜渐深,我支起耳朵探测一番,王五起鼾,确认安全。 起跑、垫脚、弹跳、抓栏、蹬墙,一气呵成!大弟挨了我两记飞腿之后发出沉闷的惨叫,但它只用了三成肺活量,不足以吵醒王五酣睡。 可恶的癞皮狗躲在黑影里朝我狂吠。千钧一发,我没工夫收拾它。 我撞开院门,豕突狼奔在村道上,凭听觉和模糊的视觉辨别山的方向。 我不小心踏进一条野河。河水凉爽沁猪心脾。 我发现我会游泳,而且很在行。我洗了有生以来第一个澡。 按原计划,我应当一路向北,那里有连绵的高山丛林,是我祖父最初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心心念念的自由之乡。 然而我找不着北。 我们猪科的嗅觉比狗发达数倍,比人类高8倍,招风的耳廓和深邃的耳腔保证了听觉灵敏。可是眼神属实差。 因为长期圈养,光线不佳,很多家猪都是大近视眼。加上我们的颈椎是直的,肉又厚,几乎很难抬头,所以看不到身后和头顶的视野。 关在猪圈里的猪,只有爬墙或躺下时才能看一眼蓝天。
因此,我们更多靠嗅觉、听觉和位置记忆能力辨别方位。 猪,尤其是野生状态的猪,具有很强的空间记忆能力。我们一出生就靠自己断脐带,找母乳,一窝十几仔,各自记奶,打乱顺序后依然只寻找自己的奶头—— 猪圈比人类社会和谐。 对于认路,我祖父当年有一种本事,野外长途旅行时具有感知磁场的能力,身体里仿佛有个罗盘,天生能辨别南北。当年他在野外露营,睡觉时身体永远横陈南北。 我们还有一位先祖,曾凭借超凡的方位感一路向西,跟猴子一起帮人类取快递。 可惜我丢了前辈们的本事。 我从未出过门,从未登过山,从未认过路。现在,我只能嗅着路上的牛羊粪味儿摸索前行。 一边走,我一边盘算今后的生计。 我们是杂食动物。曾以肉食为主,后来被驯化为草食。 在野外,我们吃鸡鸭,逮蛇鼠,找蚯蚓,抓野兔,没有这些,野果、青草甚至树根,皆可果腹。 我们不是吃素的,OK? 我们肠胃好得很,牙口好得很。我们是唯一从娘胎里就长有利齿的哺乳动物。野猪的獠牙可以捅出豹子的肠子,只有家猪被从小剪断牙齿,终生只能舔猪槽拱猪圈。 獠牙还不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最有力的是鼻子。 猪鼻是天生神器,能充当嗅闻工具、铲子、挖掘机,强有力的肌腱让猪鼻成为活生生的推土机,能移动混凝土,连根拔树,挖洞填土,拱翻天敌…… 然而这些都跟我没关系。 经过三代杂交,我的鼻子变塌变短,体型上也失去了祖父倒三角形的健美身材。 现在的我,可能干不过一条蟒蛇,遑论一条猎犬。我需要唤醒残存的四分之一野生血脉。 很多被人工饲养繁殖的动物,放生就等于放死。银狐、貂、仓鼠、大壁虎、麻雀,这些动物被驯化后就成了二级残废,一旦回到自然界不是饿死病死、就是成了天敌的美味。 但猪不一样。 即使是家猪,也从未失去野性。 我们逃到野外后,不仅能重新生出又长又粗的鬃毛,还会拱土觅食、拾草搭窝、游泳捕鱼。 更秀的是,我们变短的猪鼻子会重新变长变硬,连头盖骨都能逐渐返祖,从怂塌塌的模样恢复成平滑尖利的铲子形状。
能在一生中发生如此大的性状变化,甚至改变自己头盖骨的形状,这种能力除了猪,没有谁。[2] 在所有驯养动物中,猪能最快适应野外生活。一头“越狱猪”的体重能达到家猪的数倍,成年后甚至能长到500公斤以上。 人类花了一万年驯化我们,而返祖只需要几个月。我们是顶级求生者。 一头公猪逃出猪场,不出几年,附近山区里就可能诞生一头威震四方的半吨怪兽。 所以,只要我能躲得过人类的追缉,短则一两年,最慢三四年,我将从一头邋遢的牲畜恢复为真正的猛兽。 届时,什么赵四王五,什么猫猫狗狗,非我族类,皆可盘。 最后,愿我及诸位:
[1]摘自《低俗小说》电影台词 [2]国家地理《动物天才系列Brilliant Beasts:猪》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2015年6月上映 [3]《IQ测试惊人结果:猪比狗和大猩猩都聪明》凤凰网援引外媒 2015年6月 [4]《猪的智能为什么表现不出来》 果壳网 网友“张肸”答于2012年6月11日 [5]《马云又一次“霸占”了热搜!据说这次他要去养猪了》 经济日报 2018年2月13日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