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吃鸡论语”攻略(2)
时间:2019-04-14 15:4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澍分析,“吃鸡”类游戏里,参与者是一个团队,游戏里,参与者有人际互动,互相救助,参与者有一种英雄式的成就感、价值感、优越感。此外,参与者还要互相竞技,寻求一个资源。“在现实中,青少年的资源是很匮乏的,但在游戏里,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很多资源,这就是一个成就感。”玩这类游戏投入低,操作简单,游戏中还有很多策略性的东西,“这就是吃鸡类游戏吸引小朋友的地方。”罗澍坦言。 “游戏成瘾是一个过程,手机网络游戏进入日常生活、从兴趣爱好到依恋,然后到沉迷,最后到成瘾。”她介绍,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对孩子不仅是心理上的影响,对孩子的认知、思维的风格等各方面都有影响。“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聊天,痴迷游戏,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很多。 ” 2、界定: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网络成瘾”? 要看孩子耍手机的时间,和不让他耍手机后的反应 该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吕桃介绍,界定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要看孩子耍手机的时间,和不让他耍手机后的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很烦躁,或顶撞家长,就会考虑他可能游戏成瘾。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脑回路都会受影响,其他功能会被弱化,比如社交功能会受阻。“有人在现实社会中,互动能力差了,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他有可能就会在网络中满足自己。 “上面两名小朋友并不算极端案例!”罗澍介绍,她所在的科室,近期就遇到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天天。 “这名孩子只有在游戏里才能忘掉自己的不开心。” 孩子的行为引起了父母的不满,就动手打他,他则对父母撒气,甚至开始“攻击”他的父母,“越不让他耍游戏,他越要耍,直到父母不能忍受。” 罗澍介绍,孩子在游戏里获得了愉悦感,时间久了,就需要长时间游戏,才能让他维持这种快乐状态,这样一步步下去,就会导致游戏成瘾行为。她举了一个列子,就像喝酒的人,刚开始,半瓶啤酒就醉了,上瘾后,四五瓶,甚至更多的酒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上瘾之后,孩子的情绪、性格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病态的状态。”这时,父母就会发现娃娃变得自私了、暴躁了、不负责任了。 ■根治 如何让孩子告别“吃鸡的诱惑”? 1、兴趣爱好 “找准娃娃成瘾的原因很重要。”罗澍介绍,社会飞速发展,手机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限制使用手机而让孩子远离游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关键是要发掘孩子天赋,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这才能根治网游。“要治疗网络成瘾,要激发他们的动机,娃娃自己都不想变,父母一味的想孩子戒掉网瘾,娃儿不想变,父母做任何改变都很难。” 罗澍介绍,写“吃鸡论语选编”的翰翰其实对古诗词还很有感觉,创作漫画《圣魔大陆》的星星在漫画上又天赋,父母可以这方面给予鼓励和引导。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家长要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比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学习之中。 2、言传身教 罗澍和吕桃均认为,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各种游戏。同时,学会教孩子利用“兴趣转移法”摆脱网络游戏,培养他们旅游、读书、绘画、手工制作、发明创造等等。 3、小心逆反 “孩子玩游戏,最好的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 教育学者熊丙奇介绍,家长不能片面禁止孩子任何游戏都不接触、都不能玩,对游戏好奇的孩子会对家长的“禁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并抓住机会过足瘾。 熊丙奇介绍,有的“乖孩子”跑到网吧打游戏染上网瘾,令父母不解,但却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因为,小孩子的特点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愿意在游戏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4、陪伴教育 熊丙奇认为,青少年网游沉迷,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所以,家长要学会监护、引导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对孩子进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在使用过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识别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以此引导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并和孩子多交流、沟通。 5、法规制约 “陪伴教育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熊丙奇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游戏不能一禁了之,游戏也有一些益智游戏,只是需要对未成年人限制。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是在和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抢孩子”。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经营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控制玩游戏时间,但一些游戏经营商为逐利,注册审核形同虚设,防沉迷系统变为摆设。为此,必须加强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文中未成年人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