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手机绝地求生(2)
时间:2018-12-30 22:5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以 2016 年的补贴为例,中国移动手机补贴 + 折扣折让 + 渠道酬金总额将超过 1000 亿;中国联通补贴 450 亿元;中国电信有 70 亿元七大激励基金。而且,这是在 2014 年国资委要求运营商终端补贴额度下调的情况下的数字。 但由于运营商的补贴多集中在低端机,所以弊端也很明显,在低端机投入过多,会伤害品牌形象,不利于公开渠道的发展。因此,当时风光的「中华酷联」,在品牌上埋下了隐患。 2014 年 7 月,国资委下发文件,要求运营商三大运营商必须在 2014 年开始的三年内,连续每年降低 20% 的营销费用。受这一政策影响,过去 3 年来,三大运营商一共削减了约 400 亿人民币的营销费用,其中的主体,正是来自于削减终端补贴。 运营商补贴消失这个时间点,也是中兴、酷跑、联想等几家长期依赖运营商的公司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这开始昭示着一个信号:完全市场化的环境突然变得瞬息万变,稍一掉队,便危机四伏。 紧接着是互联网渠道的来临。 代表公司则是小米。小米崛起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2012 年小米出货量做到 719 万台;2013 年出货量翻一倍;2014 年同比翻两倍,排名全国第一;2015 年尽管没有达成 8000 万 – 1 亿的目标,但 7000 多万销量让小米再次登顶。 也就是这个时候,各大厂商纷纷效仿,互联网手机品牌如雨后春笋——荣耀、大神、努比亚、一加、乐视,以及已经关闭的 IUNI、大可乐等,一时间风起云涌。 低价,高出货量,利用互联网生态进行盈利,这是互联网手机公司们的典型特征。小米的招股书上也提到,小米手机的利润率还不到 5%。而在这场互联网手机的竞争中,因为利润稀薄,需要对资金有着高强的管控能力。在这波浪潮中,倒下的则有乐视、IUNI、大可乐等品牌。 在这之后,华为和下沉的线下渠道开始崛起。 华为开始喊出了砍掉低端机型,往高端品牌的品牌前进的口号,而 OPPO、vivo 也在四五线城市悄然崛起。虽然各自进攻手段有所不同,但核心则围绕一个目标:盈利。 在这几家公司眼里,手机是一项传统商业,获取合理利润才能积累活下去的可能性,而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也似乎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更有说服力的合理性。 华为在自从在 2014 年的 Mate7 系列成功之后,便开始长期领跑国产手机。凭借着国货标签和不断提升的产品和渠道能力,华为在销量和利润上都颇为可观。 到了 2016 年,OPPO 和 vivo 开始冒头。当时线下市场同比增长 17.9%,而线上市场同比增长仅为 6.8%。而且,OPPO 超越华为和小米,成为国内市场第一,vivo 位列第三。 OPPO 和 vivo 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互联网手机时代,一二线城市是换机潮的主力。而从 16 年开始,滞后的三线以下城市开始发力,取代一二线城市,成了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8 年,剧变到来。 第一个变化来自于整体市场。市场调研机构 GFK 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数据显示,2018 年下半年,中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量价双降」的局面;2018 年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下滑 18%,销售额同比下滑 9%。 其次是创新的难度。按照以往的国产手机产品模式,上一年 9 月的苹果新品将成为下一年国产手机厂商投入的风向标。许多公司一直跟在苹果、三星等大厂的身后,待某项技术成熟运用后再买入,这样的保守打法省时省力,凭借其完善的渠道也能斩获不俗的销量。 但近两年,苹果产品也在中国失效了。2017 年 9 月的全面屏手机 iPhone X 被认为是缺乏创新的妥协版本,而 2018 年,苹果的新品更是创新乏力,在中国市场频频遇冷。 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曾经推断,未来全球手机品牌可能就只有 1-2 个,而 vivo 全球副总裁冯磊也曾说过,进不了前 5 手机品牌铁定出局,被用户记住的手机品牌也就 3-5 个。 从 2018 年的趋势来看,似乎正在印证这个趋势。从 IDC 发布的报告来看,目前国内的前五大手机厂商依次为华为、OPPO、vivo、小米以及苹果,在 2018 年第二季度总共 1.048 亿台的出货量中,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却合计高达 9110 万台。 之前的二三线品牌,或者中小品牌,金立、酷派、360、美图、锤子、小辣椒、百立丰都陷入困境,联想、中兴、努比亚、魅族也举步维艰,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过去的 8 年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走过了草莽时代,高速增长,目前正处于转折期。在这一过程中,智能手机市场已由增量市场走向存量市场,多轮驱动结束,品牌、机型的集中度日益提升,「马太效应」趋势加剧。 一定程度上说,狂奔数年,中国手机公司只剩下寡头有力气打仗了。 寡头打法 冷冰冰的事实摆在了曾经蒙眼狂奔的手机公司面前: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到达了制高点,消费者群体红利消失,存量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也变得更加苛刻。此外,大家依赖已久的跟随苹果模式已经不再奏效了。 在此之前,芯片、屏幕、摄像头、电池是手机产业更迭的主要元器件,但随着这几项技术的更新愈趋缓慢,许多过度依赖上游供应链的手机公司,便很难拿出差异化产品吸引消费者。 摆脱困境的路径似乎只有一条:通过技术创新来寻求产品差异化、促成价格拉升,即便是一点点的变化。 根据 Counterpoint 第二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大数据,今年整体市场销量不尽如人意,出货量下滑了 1%,但高端手机出货量增加了 7%。全球高端出货量增加的原因很简单,中国手机厂商的在中高端整体销量的提升,如 OPPO、vivo、华为、一加及小米等。 创新成为关键词。 2017 年 4 月,vivo 召集诸多手机行业供应商来到其位于东莞的总部,向供应商们表明:vivo 要改掉此前的技术跟随策略,在涉及手机创新的关键领域提前布局,要把技术跟踪、合作的周期提前到 18 个月,甚至 36 个月。 在差不多的时间节点上,OPPO 公司的「产品三部」收到了最新任务: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创新产品。 深圳的指纹芯片公司汇顶科技在不久后收到了 vivo 发出的合作邀约:vivo 要与汇顶共同研发屏下光学指纹芯片,同时还会将给汇顶下风险订单。 深圳另外一家此前并不知名的芯片公司奥比中光则收到 OPPO 的合作计划:将奥比中光此前研发的结构光芯片放入手机产品中,OPPO 将为此投入极大的金钱和人力。 华为手机则今年 6 月份的时候发布了「吓人的技术」——GPU Turbo。基于 GPU Turbo 技术,手机的图形处理效率提升高达 60%、功耗降低高达 30%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