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8-12-31 13:1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
洗尽铅华的骑楼城(行天下) 本报记者 赵 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今日梧州风光 梧州中国骑楼城牌坊
记者近日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旅游发展成就采访,第一次来到广西的东大门——梧州。 这里与广西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耳畔传来的是粤语,舌尖品尝的是粤菜,淳朴悠闲又带着烟火味儿的岭南风情扑面而来。梧州有着和广东一样的岭南风情,有着和香港一样的粤语粤剧,有着和澳门一样的老城文化。同时,梧州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它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热闹的旅游城市,梧州悠闲宁静地默默守护着历史的记忆…… 建筑大观 进入梧州,给我最大的视觉冲击是一条条骑楼式街道遍布老城区。说起骑楼街,我去过不少,像是广州上下九、海口骑楼老街、厦门中山路、湛江三民路、北海老街等都各具特色,但称得上是骑楼城,唯有梧州。骑楼城是梧州旅游的一大特色。梧州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街道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国骑楼博物城”。 华灯初上,骑楼原本灰白暗淡的本色,被灯光渲染出璀璨迷离的色彩,斑驳沧桑的墙体像美颜了一般,对比白天的历史感多了几分妩媚与梦幻。我们漫步在骑楼城的核心街区,骑楼城牌坊到五坊路,高耸的牌坊亮出五个大字:“中国骑楼城”。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和艺术。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我喜欢欣赏建筑,想探寻一砖一瓦里面的文化和故事。这次有幸,在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梧州人文地理学者彭志创带领下,我参观骑楼,深入了解梧州。 骑楼雏形最早出现在印度、新加坡等地,后来通过华侨返乡与商贸往来等渠道传入中国。大批粤商吸收建造,形成独特的骑楼街区。传统骑楼多为三四层,一楼用柱廊支撑挑空,如同“骑”在公共的人行道上,故名骑楼。梧州传统商业骑楼街一般前铺后宅、下铺上宅或下店上仓,商住两用,功能多元。中式传统的满洲窗、灰雕画、清水墙和西式风格的罗马柱、浮雕壁画、南欧风情阳台、地中海式凉亭等完美组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梧州骑楼街区。华灯初上,流连流光溢彩的骑楼街,恍惚间如同走进电影《花样年华》中的老香港街道,又似置身新加坡牛车水闹市,别有一番韵味。 我们来到一座骑楼下,彭志创指着楼柱上的铁环说:“看看这铁环,它可是梧州骑楼与众不同之处,其他地方的骑楼可没有。”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骑楼会有铁环呢?” 彭志创解释说,骑楼二层预设有水门,当洪水来临时,方便人们顺竹梯上下船。昔日洪水来袭,梧州人一点儿都不慌张,照样做生意,打麻将,串门走访。铁环的作用是系船,水浅时缆绳栓在底下的铁环,水深再换成上方的铁环。想不到除了淡定之外,梧州人还有这般心思与智慧。 岭南古都 轻拨柱廊铁环,循迹古老街巷。我在寻觅着梧州与江水的渊源,梧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城依水建,水绕山城。北来清澈的桂江与东去浑浊的浔江,汇合为清浊交融的西江,终通江达海。西江汇集了广西85%的河流水量,偶尔会调皮地漫入城中,但更多的景象是百舸争流,浩荡东去,造就了梧州千年商埠的繁荣。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两广门户、百年商埠。昔日的骑楼城商家云集,最风光时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现在的梧州骑楼城,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规模与布局。 除了骑楼,梧州与水有缘的见证就是西江河神龙母,彭志创介绍说:龙母被誉为岭南三大女神之首。传说中的龙母降生在战国晚期,一生以利泽天下、造福百姓为己任,成为西江流域共同尊崇敬仰的氏族女首领。梧州是龙母的故乡,蕴含着丰富多元、交融兼蓄的龙母文化,桂江边保留有始建北宋初年的龙母庙,每年农历五月初八是隆重的龙母诞节庆,来自粤港澳及海外的信众慕名而来,贺诞祈福。龙母文化成为梧州旅游最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 了解龙母文化后,我对梧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大兴趣,于是请彭志创多讲一些。说起梧州本土的历史及传奇,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梧州有4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汉代300多年统辖岭南,明代近百年总督两广。一边说着,我们来到骑楼城牌坊不远处的一处雕像前,彭志创说,这位就是苍梧王赵光,他是汉代南越王赵佗的族弟。赵光于公元前183年修筑苍梧王城,就是梧州城建城伊始。公元前106年,梧州为岭南首府,成为古代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苍梧有个地方叫广信,宋朝时,广信以东称为广东,以西称为广西,两广因此得名。 听罢介绍,我不禁赞叹,原来脚下这片沉寂安静的梧州城,曾经拥有这般的辉煌。梧州是两广的交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随着广东经济的崛起,岭南文化的中心也东移至广东。正因如此,与粤港澳时尚快节奏的岭南风情相比,梧州的岭南文化显得更淳朴,是怀旧版的岭南味道。 悠闲生活 此时,耳畔传来婉转悠扬的粤剧,打断了我伫立雕像前的沉思。骑楼街的粤剧舞台灯光闪耀,粤剧票友装扮精致、粉墨登场。台下有几十把座椅,当地人或游客,只要你愿意,可随时坐下来欣赏一段。不一会儿,观众已经坐满,周围还站着不少人。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我虽然听不懂内容,却很喜欢感受一下这种氛围。 (责任编辑:波少) |
- 上一篇:一个鸡蛋十两银子,古代皇家买菜究竟有多贪腐?
- 下一篇:抖音的“荣耀”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