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怪招频出,“神秘入侵”还是“绝地求生”
时间:2019-07-17 06:5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拿自己的名字讲故事? 在过去,由于胶片长度限制,电影的结构被普遍定格成为每10分钟一个故事。一个10分钟讲完,下一个十分钟换上,观众期待的便是另一个故事。 便利蜂第一个10分钟,故事讲完,下一个故事从何讲起呢? 2017年8月,便利蜂就面临一波裁员潮,裁退50多人,占到当时团队总数的1/10,开发部的36人中裁去了30人。今年年初,便利蜂通过数学考试变相裁员,不少员工因“数学逻辑不好”被裁退。又一次裁员让不少人纷纷猜测便利蜂是不是没钱了。 对内部而言,便利蜂此举既实现了裁员的目的,又给自己打上了数学的标签,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驱动,而在中国根本没有做到的”,庄辰超看来,这是一个机会,至少值得尝试,此言非虚。然而数学逻辑和数字化并没多大关系。 便利蜂又讲了一个关于蜜蜂的故事。 众所周知,在蜜蜂的群体中,有蜂王、雄蜂、工蜂之分,蜂王是整个团队的核心,雄蜂负责交配,工蜂则负责其他工作。便利蜂也打算基于数字化实现类似的效果:以数学家构建的、不断迭代的“中央大脑”来决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人类辅助的“生活基础设施”公司。 这个故事把人工智能、大数据,连自己的名字都用上了。 然而,通过中央数据指导门店实现“千店千面”的目的,有资格说出这种话的,首先需要有庞大用户消费数据和高度发达的数据处理能力。无论是阿里天猫的天猫小店,还是京东赋能的便利店,都更有实力实现这个故事。 虽说大家开便利店是殊途同归,但在“中央大脑”的技术和数据积累上,便利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旦巨头围剿,便利蜂恐难以抗衡。 04 写在最后 剥掉数学逻辑、场景布局、机器决策的外衣,便利蜂只是一个自助结账系统的商业化应用。这个故事可不新鲜,是工业化的过程。 曾凡华的观点和庄辰超类似:“在中国,传统消费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 严格意义上说,便利蜂之于传统便利店,的确从成本和效率上实现了突破,如果零售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的提高都可以算新零售的话,便利蜂当归到其中。 在场景上,便利蜂解决的是一个效率的问题。在如今纷纷争夺的下沉市场,便利店的消费频次和一线城市热点商区还有很大差距,下沉市场对便利蜂模式的需求并不强烈。 那么“新物种”便利蜂的未来会怎样? 我们再讲一个蜜蜂的故事。 1956年,为了成为全球最大的蜂蜜生产基地,巴西圣保罗政府委派科学家去找寻产蜜多的蜜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非洲蜜蜂繁殖能力极强,但攻击性强,他们选出一批优良品质带回到巴西。由于一次工作失误,杂交后的非洲蜜蜂重获自由。由于繁殖能力强,又缺少天敌,它们迅速占领了亚马逊热带雨林到安第斯山脉的广大地区。 沿途它们攻击遇到的一切生物,造成了上千人死亡,“杀人蜂”的称号由此而来。 但是,任何新物种的大规模入侵,都有一个重要前提:没有天敌。 便利蜂的未来,也许只能是一只在花朵密集地带高产的品种蜂,而为谁产蜜,犹未可知。 (来源:节点财经 Walter) 共2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波少) |
- 上一篇:《绝地求生》反作弊部门介绍短片
- 下一篇:绝地求生7月17日维护公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