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游戏又惹祸 网游沉迷到底是谁的错?(2)
时间:2019-01-04 14:0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目前,我国游戏厂商的防沉迷措施也多为玩家实名认证、未成年人游戏时间限制、家长认证监控几项措施,但现实中网游防沉迷效果不佳。网络倒卖、分享成年人身份账号注册渠道可轻易获取,仅靠信息填写评判玩家身份和实际情况即产生了“分水岭”。 陈一天对财经网表示,目前国内网游在启动时关于版权、年龄、健康、游戏时间等提示内容价值不高,从法律上来说,这只是一个声明立场的免责条款,以表示其对国家政策的服从与支持。陈天一认为,可在游戏中引入年龄判断的面部识别技术,通过登陆验证,及每个游戏关卡或者特定时长重复验证来实现对未成年玩家的识别与限制。 腾讯手游中的未成年人相关条款 此外,以腾讯为例,其“吃鸡”游戏初始界面下方提醒“本网络游戏适合年满16岁以上的用户使用”,但仅为建议性提醒。建立内容分级制度,明确规范游戏内容受众、禁止16岁以下玩家接触此类逃亡游戏是否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对财经网表示,分级制度的确立的确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当下不当游戏内容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但相关制度的确立目前来看还不太可能,明确分级势必会给色情、暴力等相关内容产品合法地位,其会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负面影响目前不好估量,这或是相关部门所担心的。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看来,目前国内网游行业急需参照国外的相关经验指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分级分类制度,不能因为考虑经济因素而放松监管,如果缺乏监管肆意生长,最终的产业发展前景也不会乐观。 今年以来,为发挥网游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知识文化教育功能,腾讯、网易等厂商均布局功能性游戏,建筑、数学、编程等主题游戏相继上市。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永江则对财经网表示,网游市场提供产品是由需求决定,教育类游戏如果没有丰厚回报不会成为趋势,因此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谢永江认为,网游企业作为获利者,应拿出一部分利润用于治理网络沉迷问题,获益者分担产品的负外部性成本是合理的,这就像环境污染问题一样。 隔阂与焦虑 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跳楼、受害儿童家长欲起诉游戏公司仅是极端个案,青少年沉迷网游却在进一步暴露和加深中国家长的焦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对财经网表示,如今年轻家长大多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孩子目前绝大部分也是独生,这种“双独“的亲子关系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理论去遵循,家长大多是跟着感觉走。一方面家长想限制孩子网游,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年轻家长自己也沉迷网游。 青少年与家长双方都需要真实的游戏,与现实世界进行链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对财经网表示,当下青少年生活场景格式化,生活内容虚拟化,客观上造成了他们沉溺于虚拟的电子游戏,亲子双方需要真实的互动和实践。 没有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技术、机制的失灵不可避免。青少年网游沉迷,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