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2018,中国手机绝地求生(3)
时间:2019-01-06 08:3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参与上游元器件的研发,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中国手机公司都没怎么想过的事情。除了华为研发麒麟芯片之外,国内的公司几乎都用直接采购的方式从上游获取最新的元器件,比如高通、三星、联发科等公司都是芯片、屏幕等主流供应商。 一方面,上游研发是个长周期的投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在现有上游供应链非常成熟的情况,自身研发的性价比远低于采购。 “跟汇顶合作开发屏下指纹,要投入大量的钱和资源。”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OPPO的一位工程师则说,研发OPPO Find X上的结构光器件风险是很大,如果样品要改或者是做不了,另外选型的话,损失好几千万,上亿都是有可能。 就在几天前,OPPO对外宣投10亿元赋能开发者,明年研发投入将升至百亿,而vivo方面也曾经对界面表示,明年的研发费用将不低于百亿。 变化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 “6个月的时间里,vivo NEX全系列在国内的销量超过200万台。”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告诉界面新闻。按照这个销量,若以4000元的均价计算,NEX系列在这半年时间里为vivo带来了超过80亿元的收入。 赛诺大数据显示,在线下4000-5000价格段产品中,OPPO Find X是份额最高的安卓产品,销量仅次苹果最好的iPhone 8。 先斥巨资进行前沿性的研发,再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获得销量和利润,这几乎是当下还存活的手机公司的唯一增长路径,除此之外,大量上游元器件公司也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正在大额投入新技术的研发。 手机面板供应商蓝思科技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配合各大品牌客户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研发试制,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其主要客户之一的苹果公司提供了不少协助。 反映到具体的数据上,蓝思科技在2018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8.66亿元,占营收总比例的7.95%。而在2017年全年,蓝思科技科研投入的比例占总营收的比例则是6.65%。 以欧菲科技为例,它们在2018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10.4亿元,同比上涨了接近32%;同时它们还在近年接连完成了对芬兰Senseg公司以及索尼华南公司的收购,加强了触控和摄像头方面的技术布局。 而立讯精密在2018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更是同比上涨了67%。东吴证券分析认为,立讯精密下半年导入的无线充电、LCP天线、线性马达等新技术,良品率已经开始逐渐提升。 没钱怎么活? 创新需要钱。2018年的手机市场加剧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小米加步枪的创业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换句话说,唯有握有充足的现金流才是王道。 前中兴通讯副总裁罗忠生在芯智讯的发表的文章里提到,手机市场的属性,仍然是资本密集市场,需要大资金支持作为后盾,以抗衡风险。缺乏资本支持的手机公司,基本上都已经死去,或者快死去。 罗忠生建议,如果需要在国内市场存活,采用线上销售,不追求量,最好设计有一定特色的细分产品的运营策略,还能够活着:比如一加,专注高端机概念;黑鲨,打造游戏专属手机概念。 出海也是一个方法。以往一直被看作是“小而美”的一加,就是通过这个方法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2017年底,一加首次对外公开了公司的运营数据:当年,一加的全年销售额为14亿美元,以当时的汇率来换算,已经接近100亿人民币。2018年11月,在一加6T的美国发布会上,刘作虎宣布了和美国运营商T-Mobile的合作。这意味着在以运营商渠道为主的美国市场,一加打开了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一加CEO刘作虎在最近的发言中提到,“我希望公司每个人都是无负担的,我不是说一定要卖1000万台、2000万台,可能卖个800万台公司也能活得很好了。做企业最主要的是有合理的利润,能够给员工合理的回报,健康地活着。” 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机厂商都能够走一加这样的道路。和国内的手机市场一样,开拓海外市场同样有一个窗口期,要想在短时间内征服挑剔的海外用户,绝非易事。 对于已经打下基础的手机公司,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用巨资进行试错,但对于现存的中小型品牌来说,则是一件并不理智的事情。在现在的格局下,任何中小品牌过激的投入、过高的市场目标、过快期望成功的要求,都是不理性的,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 纵观在过去这一两年间发展不那么顺利的手机公司,基本上都是犯下了类似的问题。 魅族此前引入前华为手机中国市场品牌操盘手杨柘,直接的后果是品牌理念和公司文化格格不入,最终导致浪费了一年时间,产品上也走过了类似Pro 7这样的弯路。 除了领导层的行为外,金立也在最近几年间学习同行,盲目地在明星代言、综艺赞助上投入大价钱,但却没有换来合适的结果,反而使得资金窟窿越来越大。 至于锤子,过多的争议已经影响了这家公司的正常发展步伐。所谓的颠覆,至今看来,更像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因此,蛰伏,控制规模、费用和成本,从更细小的地方寻找切口,似乎是目前国内小品牌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做好产品,什么都不用管,成功自然会来。”这是幸存者刘作虎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无法坚持,像美图一样将手机业务卖给小米,趁早抽身离开,也是一个好选择。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