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竞之家_品味电竞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绝地求生 >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的故事(2)

其次,禄丰龙也是由中国人自主发现、发掘、研究和装架展出的第一个恐龙。1938年,地质学家卞美年在云南禄丰发现了一只恐龙的部分骨架,次年杨钟健组织了对该恐龙的正式发掘。这具禄丰龙骨架是我国保存极其完整的恐龙骨架之一,70%以上都来自于当时发现的同一个体的原始化石。在它之前中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都是零散的骨骼,难以组合成同一个体的完整骨架。1941年,杨钟健将其研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属名“禄丰”指的是化石产地云南省禄丰县;种名“许氏”献给他在德国求学时期的一位古生物学老师许耐(Friedrich von Huene)教授。当时展出的时候,也是日寇对重庆进行大轰炸最猛烈的时候,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依然还在辛苦地工作,研究、命名了那条恐龙。虽然国家遭受了侵略,但是我们的人民在精神上没有屈服,而是还要继续奋斗。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的故事

《中国龙,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的英国恐龙特展海报

关于禄丰龙还有一段趣闻。2017年的时候,我国在英国的诺丁汉自历史博物馆然举办了《中国龙,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的恐龙特展,其中包括了马门溪龙、禄丰龙、中华盗龙、巨盗龙、中华龙鸟、小盗龙和寐龙等“明星恐龙”。当特展将要结束的时候,英国那边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能不能把其中一条恐龙模型作为国礼留下来?绝大多数的英国小朋友选择了长相凶悍的中华盗龙,这一下惊动了我国的外交部。因为中华盗龙的中文名中含有“强盗”的字眼,而且它的拉丁学名Sinraptor中的“sin”在英文中是“罪恶”的意思,所以坚决不同意。最后我们就提议将作为“中国第一龙”的禄丰龙赠送给英国。

小盗龙:恐龙是什么颜色的?

电影《侏罗纪世界》中,有一种聪明而凶猛的恐龙——迅猛龙(其实称它的另一个名字“伶盗龙”也许更恰当些),它属于驰龙类恐龙。我国也有一种非常著名的驰龙类恐龙——小盗龙。小盗龙生活在1亿多年前,体长不足一米,是世界已知最小的非鸟恐龙之一。在我国发现了三个种:即赵氏小盗龙、顾氏小盗龙和汉卿小盗龙,化石均产自辽宁西部。顾氏小盗龙入选了我国人教版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飞向蓝天的恐龙》,它的前后肢都具有与鸟类一样的片状飞羽,当两对翅膀张开时,便能够做滑翔式的飞行,所以它被称为“四翅恐龙”或“恐龙中的双翼滑行机”。一些早期古鸟类的后肢也经常具有飞羽,但无疑增加了全身的重量,飞起来也不方便,于是演化到后来的鸟类后肢的羽毛都退化了,只留下保温用的羽毛,飞行全都靠前翼。但恐龙和早期古鸟类这种“四翼”的演化过渡状态,正好与人类开始学习飞行时所建造的“双翼滑翔机”(其实也是四翼)是相似的。看来恐龙学飞行和人类学飞行的途径可谓不谋而合!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的故事

顾氏小盗龙化石(来源:中国古动物馆)

小盗龙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宝贵的信息。过去我们复原恐龙的外观时主要靠想象,因为恐龙的颜色信息没有保存下来。但是,2012年的时候,我国的科学家在小盗龙的羽毛化石中发现了色素体。色素体是细胞里的一种细胞器,不同形态、类型的色素体可以带给细胞不同的颜色。当科学家把发现的小盗龙的色素体与现代羽毛中的色素体比较后,就可以推断出小盗龙羽毛的颜色是带有金属光泽的蓝黑色。随后在小盗龙的胃容物中又发现了鸟类和鱼的残骸,也就据此可以推断出它的食性。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的故事

顾氏小盗龙复原图(2012年)

翼龙:它真的是“会飞的恐龙”吗?

距今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翼龙成为地球上最早会飞的脊椎动物,比鸟类早8000万年飞上蓝天。许多人爱把翼龙称为“会飞的恐龙”,但其实翼龙并不是恐龙,因为它们与恐龙拥有不同的骨骼形态。翼龙的骨骼形态很特别,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翅膀。翼龙的前肢骨骼和伸长的第四根手指支撑了一对皮膜状的“翅膀”,正是靠着这副翼膜,翼龙才能翱翔蓝天,所以翼龙也被戏称为是“用无名指统治天空”。这与恐龙的飞行结构完全不一样,因为恐龙和鸟类一样都是用羽毛飞行的。但是,翼龙可以看作是恐龙的近亲,它们都属于双孔类爬行动物中的主龙类。现在还有一些活在地球上的爬行动物也属于主龙类,最典型的是鳄鱼和鸟类。所以翼龙可以说是恐龙的近亲。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的故事

中国最早命名的翼龙——准噶尔翼龙(1964年命名)

在人们的印象中也有一种动物是靠着翼膜来飞的——蝙蝠。但是蝙蝠和翼龙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蝙蝠是哺乳动物(胎生、哺乳),而翼龙和恐龙一样是爬行动物(卵生),但是依然不能否认翼龙与鸟类、蝙蝠作为脊椎动物征服蓝天的三次演化的重要意义:飞上蓝天就意味着极大地拓展了脊椎动物的生存领域。上述三类会飞的脊椎动物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关于“演化之伟力”的范例: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只需重复找到相似的答案即可,而并不需要找到完全相同的答案。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化石背后的故事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视觉奖《听化石的故事》(2018年5月出版,科学普及出版社)

(责任编辑:波少)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