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返乡观察:被“吃鸡”和“农药”影响的乡村(3)
时间:2018-12-23 00:5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还有人为网瘾者脸上贴金,以美国“垮掉的一代”标榜其颓废。可“垮掉的一代”产生了大量诗人、作家、歌手和社会活动家,那些粗制滥造、只为捞金的网络游戏对人格的正面影响却微乎其微。至于打着电子竞技的幌子推广游戏则纯粹是自欺欺人,何曾有一个偷猎者走上奥运射击的领奖台? 当然,最普遍的论调则是:你自己意志力薄弱怪得了谁?确实,我们无法因为喝酒可能上瘾就要求国家全面禁酒、抽烟可能上瘾就要求国家全面禁烟,可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受众的特殊性,未成年人并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 6 如何回归正常生活是难题 一款好的网络游戏的标准有很多,但游戏厂商最重视的无疑是粘合力,最在意的就是玩家是否会持续玩下去。不管网络游戏有罪无罪,网络游戏的这一特点很难改变。 2014年,我随团到韩国参加专题培训,空闲时间里曾就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与韩国的个别家长探讨。一位从事导游工作的韩国家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网络游戏和孩子的教育并非宿敌,但二者的和平相处何其难也!一旦游戏厂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网络游戏的负面效应便会糜烂。” 我很认同她选择的“糜烂”这个词。韩国作为网络游戏产业强国,享受着网络游戏带来的巨额财富,也承受着网络游戏带来的巨大创痛。他们推出的防沉迷系统等已经被我们借鉴,但局限性也愈发凸显。 因此,在技术手段之外,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抗网瘾能力,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转移到更加健康的生活中去,是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韩国青少年在深山中赤膊军训。本图片来自网络。 之前,我曾在杂志上看到关于辽宁盘锦退休教师李显光老人的报道。他14年如一日,每天步行奔走3个小时,在市区大街小巷和周边乡村暗访网吧,劝解那些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老人的做法无疑让人感动和敬佩,但单单靠这样少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也庆幸地看到,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也在开展规范和清理查处等工作。但再好的法规制度都只是外力,包括游戏厂商、家长、教师和青少年自身,都应该去正视并参与到这个复杂问题的解决中。 回想农村80后的童年和少年,读书、下棋、钓鱼、游泳,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乡村,或者在无边的田野探寻自然的秘密,多彩而富有乐趣。 虽然时代在发展,很多生活方式注定一去不复回,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在何时都值得提倡。让青少年回归正常的生活,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7 无法写尽的忧思 一旦到外地工作,纵然心还归属这片热土,但终究只能停留数日。 写这段话时,我早已随着拥挤的人流从生我养我的村庄回到了湿冷的南方,但春节期间的所见所闻仍然在剧烈冲撞着我的内心。 寥寥几千字,我给不出救治沉疴的良药。纸短情长,我也道不尽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 村里的稻田。小时候,这里是我的王国。 求学时,我曾迷恋过网络游戏中的夜夜厮杀,更为人生际遇被逆转的同学痛惜;走上讲台后,我批评过劝解过深陷网络的少年,但最终和广大家长一样无力;成为家长后,我惊讶且苦痛于下一代在手机游戏前的“娴熟老练”,也触碰到了彼此沟通的隔膜;作为一名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最终又离开乡村的游子,我看到乡村和乡村青少年的未来被重重围困,感到无能为力。 小时候偶尔吃一次鸡,便如同过年,现在却为孩子终日“吃鸡”心神不安。我们曾那么希望他们赢得一场场人生的比赛,现在听他们兴奋地说到“排位赛”时却如临大敌。 贫瘠的土地只能哺育苍白的灵魂。任由他们像路边的野蒿一样生长吗? 如果过早就认定了命运的生而不同,学会了放任自流,学会了得过且过,长大后凭什么实现梦想? 他们的祖辈父辈,吃苦受罪不言累,擦干眼泪为生存,在外识眉眼高低,在家中默默耕耘。祖辈父辈期望的,又真的只是一个会打工的孩子吗? 我们的乡村,何时才能真正“荣耀”?乡村的孩子,如何才能真正突围“绝地”?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