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李宜航:在那“红船”旁边 回望“精神谱系”
时间:2019-01-29 18:5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中央党校,掠燕湖上,停泊着一艘“红船”。 在中国,红船是个交口荐誉的“特指”——特定的方物,特别的寓意,特殊的地位。的确,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我们心心念念的“母亲船”啊!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胜利闭幕,于风雨如晦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掠燕湖上的这艘红船,是浙江嘉兴市委、市政府按“一大”红船相同比例仿制,2015年赠送给中央党校的。船体,紫红色,16米长,3米宽;船内,分前、中、后舱和房舱;船北侧,是红船展览室、“不忘初心”亭和“一大”代表雕像。这样的景象质而不野,沉雄朴茂,令人“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水波潋滟,红船巍巍。每天,我都会向它行注目礼,再慢慢走过去,停一停,看一看,说几句心语……对这个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我愿献上所有的尊崇和热爱,毫无保留!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你听,难掩兴奋之情的“一大”代表们,是不是在握起拳头低声同呼:“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解放万岁!”你再想,这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摆渡人”,经历了怎样的惊涛骇浪,才将中国这艘巨轮驶向了光明?你一定记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2005年6月把“红船精神”概括得击玉敲金: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横从穿贯,试问:这不就是我们党的根脉、先声和宗旨吗?还有比这样的“初心”更纯一不杂、惊起梁尘的吗? 李宜航《中央党校学习笔记》出版 和此前的《延安笔记》《井冈山笔记》一起构成了“学习三部曲”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沿着“红船精神”的河流,我们去追寻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影响了千百万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来体味它们在各具时代特征的同时又是怎样的一脉相承、接力发展—— 1927年那一年,井冈山来了毛委员。长夜如磐,“我们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毛泽东坐在一块“枫石”上励志冰檗:“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国民党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块小石头……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于是,贫农贺页朵在榨油坊举起了右手,在一块红布上写下了入党誓词。因识字不多,誓词24个字他写错了5个:“牺牲个人,言首秘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块用旧油纸包着的红布,他冒死珍藏了整整18年,成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 我久久凝望过这块红布,深深震撼。它是有5个错别字,但“忠诚”二字更显其大;它是物小、色淡,却裹卷起永恒的“信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块红布,不就是井冈山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吗?那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再往前,就是苏区,就是“摇篮执政”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开辟根据地,要站稳脚、扎下根,毛泽东罕譬而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于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起了“米袋”。他郑重宣布:“我响应中央人民委员会‘节省三升米支援红军’的号召,4月开始自带伙食办公,5月开始仍坚持每月自带伙食。”自此,他每月都回兴国老家背米到宁都省政府工作,为群众办实事。1935年年初,他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与组织失散,乞讨度日。谁都不会想到,这个肩背讨米袋的乞丐,其实腰里缠着重重的“金条银圆”——一大笔党的活动经费。他吃尽了苦头,却没有动一分一厘的经费,找到组织后如数上交。 这条米袋,我没有见过,却总在脑海浮现。刘启耀背的,是米袋,更是革命的重任;米袋装的,是米,更是精神食粮。这条米袋,想必也是苏区精神的缩影吧——“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要长征了!“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仅仅是江西兴国一县,就几乎武装了“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三个师。《西行漫记》封面那个吹号小战士谢立全、飞夺泸定桥那个双脚倒挂的勇士陈美福、背着手榴弹一个人爬到延安的敢死队队长杨卓,都是兴国人……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县子弟多达12028人,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英魂!铁流滚滚,长征就是那宣言书,就是那宣传队,就是那播种机!毛泽东挥斥方遒:“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这英雄史诗,这巍峨丰碑,都是鲜血染成的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七千“皮包骨”。像湘江之战,血拼九天,红军折损三万之众,当地人自此“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当时,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队担负全军后卫,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突围时腹部中弹,伤重被俘。在被押送途中,他趁敌不备,毅然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自行绞断,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一截断肠,撼人心魄。还需要更多的解释吗?这恐怕是长征精神最好的注脚了——“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央党校学习笔记》一书在当当网上架仅一天就已售罄,更在当当网政治/军事类新书热卖榜中排名第9,小编在此感谢大家的帮衬,谢谢!由于第一版的现货已全部售罄,所以补货要等到春节之后,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