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竞之家_品味电竞生活移动版

主页 > 绝地求生 >

方式在变 年味不变

临近春节,年味越来越浓。作为主要担当,“吃”成为人们过年的重头戏之一。近年来,饮食消费日渐多元化,但在春节期间,客家传统春节小吃地位不可取代。馓子、煎堆、兰花根、笋粄、发粄、鸡颈粄……它们都是梅州人家家户户茶几餐桌上的主角,抚慰着一家人一年来的辛劳,更像是客家人的“年味使者”。

时间的沉淀和地域文化的熏陶,赋予了传统小吃诸多使命:化开游子乡愁,宣告春节到来,展现客都饮食文化。更重要的则是为阖家团圆添年味,共庆佳节。

发粄

寓意“发财” 越“笑”越好

发粄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每到年节、红白好事、祭祖拜庙敬神和宴客馈友都会有发粄。顶部膨胀开裂如花一样的发粄,看着美滋滋,吃着甜丝丝。

日前的一个下午三点多,梅江区梅新路嘉应发粄店的发粄还在炉里蒸,门口已排起长龙。“我们的店开了快30年,做发粄的技艺是从老一辈那儿学会的。”老板娘张惠莲告诉记者,发粄店每天生意很好。发粄意为恭喜发财、红红旺旺、喜事降临,客家人逢年过节都喜欢吃,所以发粄也要“越笑越好”。

“制作发粄的材料需要精选大米、优质红曲、红糖、白糖、酵母等天然食材。”张惠莲介绍道,发粄要好吃,米很关键,好的米打出来的米浆才有韧性。农村已经很少种水稻的人了,现在的米是从大仓库出来的,就算是同一个包装的米,品质可能会有区别,每次起码要试4次才能选中想要的米。

米选好后,开始浸米,浸泡约4个小时后就要打成米浆,接着发酵。“发酵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发酵过程中要考虑室内温度、水温等的影响。”张惠莲说,发酵好了,蒸出来的发粄口感才好,够软。发酵后要将米浆和糖搅拌均匀,才能淋杯放去蒸。四十分钟后就可以开锅,揭锅盖的时候心里要盼着、嘴里要念着粄一定要“笑”,并且脸上要露出笑容,做出的粄才会更加“笑”更加“发”。“要过年了,每天蒸的发粄都不够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千个发粄。”张惠莲高兴地说。(吴丽伶)

黄粄

甜美软滑 电商热销

“客家妹子打黄粄,全靠一身好腰板。打到禾米绕绕韧,吃到嘴里香喷喷。”黄粄是岭东客家著名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中以平远禾米黄粄为正宗。逢年过节,“打黄粄”“吃黄粄”更是平远群众必不可少的民俗。

日前,记者来到平远县东石镇太阳村,见到一番热闹的景象:十余村民有说有笑,围坐在桌旁,将新鲜出炉的米糊分捏成条,又抹上茶油晾好。不一会儿,金灿诱人的黄粄便填满了簸箕。“我们从凌晨开始蒸禾米,舂、搅、打、和、捏,忙活了一天,但不觉得累。这是年年的习俗,男女老少都来帮忙,热闹得很。”村民林秀芳说。

20岁出头的林妍在惠州读大学,但每年春节回家都要加入“打黄粄”,她认为这样才有年味儿!现场还有咿呀学语的孩童,时而学大人模样捏黄粄,时而禁不住馋嘴偷食,引众人捧腹大笑。记者随后也试吃了小块,顿觉甜美软滑、口齿留香。林妍告诉记者,黄粄有健胃消食之效,吃法也多样,可蘸酱生食、入油煎炸、包馅酿炒……

平远黄粄健康美味,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近年更走俏于电商平台。“元旦后黄粄热销,通过淘宝和微商,每天销量超300斤,日销售额达3000元。”在位于平远县城的雅雅土特产店,老板林康华看着电脑上齐刷刷的订单,高兴地说。

(傅思林)

薄饼

口味传统 生意红火

“嘭嘭嘭”,漫步在大埔百侯集市的美食街上,总能听闻阵阵响声,令人好奇。走进一间叫美食园的店铺,但见一名青年师傅用手抓起面粉团,重重地摔在木盆里,然后抓起一团,快速地涂擦平底铁镬上,不一会,一块块圆形薄饼皮出炉,饼皮薄如纸,透明晶亮,随后,包入豆芽、肉末、香菇、豆腐干、虾仁等馅料,卷成长筒状,这就是百侯薄饼。

而这位青年就是美食园店主,也是百侯薄饼第10代传承人杨滔华。2014年,时值大埔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广客家美食,计划把正宗的客家美食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这让“薄饼好手”杨济美心动了。他把外地打工的儿子杨滔华叫回来,在百侯镇集市的美食街上开店,重新拾起百侯薄饼制作的手工技艺。2014年,杨滔华接过父亲10年的手艺重新开业,“我15岁开始学做薄饼,父亲告诉我薄饼制作过程辛苦,很少人愿意学,所以很可能会失传。”

如今,得益于这一传统口味,美食园的生意红火。“逢节假日我能一天卖出1000多条薄饼,大家排长队每次都买上百条哦,每天5点就要起来切料、配料,现在自己都有肩周炎了。”杨滔华笑言。有旅游公司带团过来旅游,吃过的人多了,名气逐渐打响,现在珠三角地区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订货。“我们做薄饼的秘诀就是‘材料真,味道好’,作为传承人,我会将百侯薄饼的味道一直保持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其美味,吃了还会回头!”杨滔华表示。

(刘润涛) 

梅江区油罗街

古韵老街 年味飘香

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梅江区油罗街也熙熙攘攘,鳞次栉比的老店里传统手工艺人忙前忙后制作美食,香酥可口的煎圆、金灿灿的南瓜圆、形似蝴蝶的馓子等客家传统美食香飘四溢,独具客家风情的美食街弥漫着缤纷年味,百年老街热闹非凡。

“春节前,咸香的煎圆、芋圆、馓子、油角以及香甜的客家甜粄都备受顾客欢迎,无论是梅州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来老街寻味,为家里添置年味或当作送礼手信。”“老字号”油罗后厂负责人谢迅介绍说,从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是店里最忙碌的时候,家人齐齐上阵,制作小吃到深夜已习以为常。

老街的客家传统小吃勾起了不少“老梅城人”年轻时的回忆。“买煎圆时要买‘老气’的煎圆,‘老气’即是火候到位。”正在选购客家美食的市民黎阿姨回忆说,制作煎圆时原料、分量、火候的把握要精准,才能制作出香甜软糯、保鲜时间长的煎圆。

与油罗后厂相邻的杨氏炸品也忙得热火朝天,店里三五个员工围坐在油锅旁,利用筷子和漏勺等工具娴熟地制作南瓜圆,一批批新鲜出炉的炸品色泽金黄,现炸现卖吸引顾客闻香而来。“近期一天可以卖出500多袋客家传统小吃。”杨氏炸品的店主杨贤筹一边将煎圆装袋,一边告诉记者,自家炸品店已经营了22年,不少顾客首次“尝鲜”后都成了回头客,“如今临近春节,加班加点都不够卖哩!”(江婵)

红桃粄

靓丽粉嫩 拜神赠友

在丰顺县,红桃粄、菜粄、碗粄等传统特色小吃是春节人们家中的常备美食。记者近日在丰顺县汤坑镇西市路看到,沿街多家粄食店门前摆满各式粄品,新鲜出炉的粄食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购买。

(责任编辑:波少)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