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C 2019,英伟达和它叫不醒的To B梦(3)
时间:2019-03-26 12:13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1.软硬件的兼容性。英伟达的软件生态和硬件性能,可以说是目前最成熟的。很多做前沿研究的人,都会把实验和开发放在英伟达的硬件和平台上。尤其是一些自动驾驶厂商,即便有新的芯片推出,他们不愿意轻易尝试或是去更换英伟达的产品,因为它代表着久经考验的稳定性和软硬件协同优势。 2.规模化优势。得益于坚持不懈地卖货,英伟达在产业AI的所需要的处理器芯片、架构和解决方案上,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制造规模上,竞争对手都要略逊一筹。这种优秀性能效率比,短期内还难以被超越。 3.产业端的前期沉淀。 在十几年前,英伟达就尝试通过GPU来帮助一些石油、气象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客户。比如曾经和浪潮一起,帮助中石油将勘探软件应用迁移到GPU上。用十几台GPU服务器替代了原来的一两百台CPU服务器。 作为GPU生态从无到有的创造者,英伟达在产业端的部署经验和工程能力,也是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 同时,英伟达也没有放弃在技术创新上的领先性。它每年都会为 AI 推出一种新的架构,虽然GTC 2019乏善足陈,但今年可能还是会推出业内首个7nm 解决方案,直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总而言之,英伟达切入B端市场,虽然是一种半自愿半无奈的选择,但也有着深厚的积累与护城河。虽不至于“高枕无忧”,但绝不是“黔驴技穷”。 重走AI路:英伟达的“王座”如何稳固 在英伟达的AI登顶之路上,Intel就是一块尽职尽责的垫脚石。 在2017年的GTC China上,英伟达的掌门人黄仁勋就凭借“摩尔定律已死”而被媒体大肆报道(还有人不知道摩尔定律是Intel创始人戈登-摩尔博士提出的吗?),原因是CPU的增长幅度大幅缩小。导致一段时间里,“Intel吐血,GPU牛逼”成了坊间热议的话题。 不过,仅仅两年时间,我们就看到当年Intel的窘境,也开始成为英伟达的梦魇。 虽然雄霸了AI芯片市场,但它的远景并不容乐观。即使占据全部份额(这显然不可能),它也很难使公司再以指数级的速度成长。而且,由于反摩尔定律的作用,它的营业额也并不会因为多卖了一些设备而成比例地提升(它也卖不出去以前那么多了)。换句话说,如果不尽快开拓出新的市场,就会面临Intel在AI时代同样的尴尬。 让人不由感慨,英伟达凭借深度学习的鹊起,顺利从一个硬件公司转型为科技企业,却发现这个新身份是如此地容易早熟,没过几年就成长到了饱和状态,不得不再去寻求新的定位。 但有时候,找到一个新的商业模型比等待一次技术浪潮的红利更难。 我们可以随手举出几个尚待解决的难题: 比如B端的商业化。 B端的商业模式是靠大投入大批量来挣钱,厂商往往需要花几倍于其他公司的经费来开发一款芯片,才能够在同一代芯片中胜出。目前看来,英伟达的产业AI解决方案就是对同一款芯片的排列组合,但深入到更加垂直的细分领域时,就很难做到凭借一款产品的规模化来盈利。 而且,极大运算量的机器学习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市场的反抗(缺乏应用场景、训练成本过高、低资源学习兴起等等),坦率来讲GPU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市场还一直三心二意地等待着更具性价比的技术,比如ASIC。从长远来看,AI将越来越少依赖于CUDA和GPU。 我们都知道将有新的计算加速技术出现,并且都肯定一点,虽然不知道那个新技术会是什么,但肯定不是更多更快更强的GPU。 从这个角度来看,英伟达有点像“芯片界的杨超越”。人人都认为它能在AI时代C位出道,是靠运气打赢的。它自己也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找到新的成长点,它就会随着时代红利的过去而活成前辈们“糊”的样子。 英伟达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为深度神经网络找到了一个最为现实的舞台,直接地让AI得以可知可感可用,说它是过去几年中AI大潮中最成功的一个也毫不为过。 同时我们也应该庆幸,有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走入战场,让英伟达保持着一份“王者”难得的忐忑和惊惶。六个月让显卡性能提升十倍,相信没有诸多竞争对手的话,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这条规律对于AI江湖和英伟达,也同样适用。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