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黄一鹤 大年三十我们有了太多欢笑(2)
时间:2019-04-25 12:5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电话点播也是黄一鹤导演当年和团队的“创新”之一。彼时,和电视机一样,电话也还是个新事物。资料显示,1982年9月22日,第一批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当时打一个市内电话要5分钱。这个时候,全国的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300万。 也正是现场点播,催生了当年春晚最为经典的一幕:歌曲《乡恋》的解禁。《乡恋》诞生于1979年,曾红极一时,不过历史原因,《乡恋》一经播出就受到点名批评,被列为禁歌。 1983年首届春晚上,李谷一接连唱了6首歌,观众看见李谷一,想起《乡恋》,就打电话来点播。《国际先驱导报》曾报道称,晚会刚开始,负责电话记录的女孩就端着满满一盘子点播条走进导演间。黄一鹤打开了很多点播条,大家都是点播《乡恋》。对于在此次春晚演唱《乡恋》,当时坐镇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一开始有些犹豫,但看到观众点播《乡恋》的纸条太多了,终于,他走进导演间,猛跺一下脚:“黄一鹤,播!” 说到首届春晚主持人,可能现在大家还记得那个经典的画面:姜昆、刘晓庆、王景愚、马季四人除夕同台面对观众。 不过,为何选择这四人作为那届春晚的主持人,黄一鹤导演是这样考虑的。他曾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为了把电视台的想法和观众的意见进行沟通,必须有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设置几个主持人。人选想找随机应变嘴皮子快的人,找谁呢,当时想最好是找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他们非常了解我们的要求和规则,所以把他们两个确定了。” 但是,黄一鹤也指出,相声演员说话容易逗贫,担心格调把握不好,怎么办,就是“掺沙子”,怎么掺沙子呢,就是找一个戏剧学院毕业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跟他们一起来主持这个晚会,当时戏剧演员也不多,黄一鹤就找到了青艺演员王景愚。确定3位男演员后,黄一鹤又找了当时正走红的电影女演员刘晓庆。 经过黄导精心挑选的这四位临时主持人,在当晚舞台上的出色发挥,果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后,主持人成为了春晚的一大特色,1984年起,赵忠祥先后12次主持过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倪萍、周涛、董卿、李咏、李思思都从春晚荧屏走进千家万户百姓。 春晚故事 展示共鸣,这才是春晚的主流 在2015年接受笔者采访时,黄一鹤导演和记者分享了他心目中的春晚到底是什么,表示要根据国家、社会形势来策划、编排节目。 黄一鹤谈起,那时候选择《乡恋》,事实上,这首歌艺术成就也很一般,在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上能够把《乡恋》作为一个典型歌曲拿出来唱,这不是一般的审美欣赏,这首歌是唱个人感情的,展示了人们心里的美好,在当时相对闭塞的环境下,这首歌都给人们带去非常大的希望。 “春晚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背景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共鸣,也会抓住观众的心。”黄一鹤说。 他在采访中还向记者举了邀请香港歌手张明敏登上春晚舞台的故事。1984年,张明敏在第二届春晚中演唱《我的中国心》,此后这首歌曲广为传唱,成为了春晚最为人熟知的记忆。 “那时候社会上不允许听港台歌曲,认为这是不好的行为,社会上还作为一种运动来抓,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文学怎么做?我当时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个小文章,撒切尔夫人到北京来跟邓小平谈中英联合声明的问题,联合声明当中有一个内容就是香港回归的事。我是1983年的年底看到这个消息,那时候离1997年回归还比较遥远,关心这件事的人还不多。我一看这个消息,马上就有了一些想法,是不是可以把港台歌手请来?有什么理由呢?因为港台的海外游子都是我们国家的孩子飘到海外了,春节好像是母亲在过一个节日,我们把这孩子请回来,请他们到妈妈身边来一块共度节日可不可以?这个理由我觉得谁也驳不倒的,所以最后港台演员请来了。请港台演员过程中,确实不容易,我差点把工作都丢了,当时压力很大。”黄一鹤说。 2015年的春晚舞台上出现了一则反腐题材相声《这不是我的》。 说到春晚的节目内容不能脱离社会背景,黄一鹤表示,我执导春晚那个年代,贪腐不是主要矛盾,但是有些节目也涉及一点,比如说姜昆和马季的一个相声有一段讲到了反腐,但就是点到为止而已,现在反腐相声回归,看来贪腐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谈及对春晚这个艺术形式的本质看法,黄一鹤告诉笔者:“春节晚会本身,它是中国人一年365天到头来喜怒哀乐、百感交集的一个节日,人们带着感情来看春晚,它跟一般的审美欣赏完全不一样,跟看《奥赛罗》《天鹅湖》完全是两码事。春晚这个时间,欣赏艺术是次要的,主要人们还是希望晚会能够展示一些有共鸣的东西——郁闷也好、喜悦也好、期望也好,这才是春晚的主流!” 谈及外界对于春晚的质疑,黄一鹤不买账,他语气很重地跟记者说:“春晚不是多余的,春晚已经成为一种民俗,在春节,中国人习惯于聚在一起热闹一下,春晚就是能够体现这种气氛、把大家聚在一起的平台。” “造星”导演 好的节目经得起推敲 像《宇宙牌香烟》现在还不过时 语言类节目是每届春晚最大的看点之一,每届春晚中都会涌现出语言类节目的“精品”,在黄一鹤导演的几届春晚中,1984年的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1987年姜昆、唐杰忠的《虎口遐想》等节目让人至今回味。 如果说春晚导演是“造星”之人,一点也不为过,即使现在,春晚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有一家媒体曾写道: 1983年春晚,王景愚的哑剧小品《吃鸡》大获成功,让黄一鹤意识到了观众对语言类节目的需求。于是,在1984年春晚上,他推出了陈佩斯、朱时茂这对反差明显的搭档的小品《吃面条》,让春晚舞台诞生了第一代小品王。1990年,赵本山第一次上春晚,和黄晓娟合作演了小品《相亲》。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