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to B,微信to C(2)
时间:2019-01-12 09:5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当王宏达与天天P图直接交涉,提出每月给天天P图支付500万接口费时,对方的反馈是,“集团考核他们的不是收入也不是投资,而是新增和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 这让腾讯云夹在客户和内部供应方中间,两边不好做人。 据「甲子光年」记者了解,经此一事,腾讯云在管理技术接口上建立了更标准化的“授权模式”,之前是业务把接口和服务放到“云”上,具体的运营仍在业务部门;而“授权模式”意味着,各项业务会把技术和服务模块化、标准化之后,直接授权给云业务对外输出。这是腾讯云业务模式的一个重大变革。但她拍事件也难免在一段时间内让腾讯的其他B端客户心里打鼓。 而以腾讯成熟的C端产品的角度,它们当然天经地义地要保护得来不易的市场。 天天P图要保护自己的DAU和新增,如果不是从整体战略考虑,没理由用自己的技术去扶持竞争对手。 “异类”产品微信则要捍卫C端用户的忠诚度、体验和健康生态。坚持把to C放在第一位一定是微信的最大原则,这在腾讯整体更强调to B后也不会改变。 因为C端才是微信的基本面。 从产品原动力上是如此——微信满足人和人交往的需求,用张小龙的话说,微信是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工具。 从商业成功上也是如此——如果没有C端用户对微信的粘性,没有大量人群在这个超级App上的聚集,其他的玩家如何分一杯羹? 没有“大程序”,哪来小程序。 4 微信的这个逻辑其实也可以推演到腾讯整体。 一个值得再想一遍的问题是,腾讯to B到底是何种力度、何种方式的to B? 当马化腾2018年在知乎上提出关于基础科学和产业互联网的问题时,当刘炽平在2017年底就喊出“不相信腾讯做不好to B”时,市场关注巨头的新转向,它变化的部分被放大,甚至被过度解读。 但从公司基因来说,以往以相对纯粹的C端业务见长的腾讯在做to B业务时,其路径和逻辑肯定会与本就B、C业务二分天下的阿里不同。 腾讯云副总裁答治茜在今天下午的采访中说,腾讯公司的整体战略是“扎根消费互联网,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公司的重心还是在消费互联网,这是现在的大头,产业互联网是广阔天地”。 腾讯相对阿里做产业互联网的优势,就是在前端对C的触达;腾讯to B的独特路径是立足C端,进军B端。 而微信,尤其是微信中的小程序是就是这一路径的重要抓手,是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的关键。 答治茜进一步解释:在拥抱产业互联网时,要完成理想中的数字升级,基础设施必不可少,是基本载体。腾讯云做的就是前面的基础设施,帮助产业互联网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解决的是数字化工具的效率问题; 但光有基础设施不够,因为产业互联网最终价值的实现,还是要和用户的需求建立关联。微信就是这后面一部分,解决的是新的效率革新如何与用户需求连接的问题,这两个合作才是完美的配合。 腾讯to B,微信to C,在实操层面一定会面临复杂的诉求协调、部门协作。腾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如何做好B端服务的流程和细节,但其整体战略上却是同一的。 以C打B,这可能就是腾讯给“B与C,二者可得兼?”的答案。 5 对C和B的关系,张小龙本人也许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希冀。 对他来说,B和C谁更重要可能并不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因为B、C终会归一。 多年前公众号平台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就体现了这种倾向。 在昨晚讲企业微信时,张小龙更明显地提到了对B、C界限的突破: 我们把企业的服务连接到这个人身上,带给微信用户身上,就是这样一个感觉。这样一个情况底下,这个人就代表了这个企业的服务,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就是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并且因为人的背书使得客户对于店背后的服务和人都会更加的认可一些。 这种思路其实是在顺应并引导一个趋势:自然人和职业人的统一。 这双重身份如今是割裂的,作为自然人的个体有喜怒哀乐、贪嗔痴念,作为职业人的个体则可能要挖空心思利用贪嗔痴念赚钱。 而未来随着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加速将C端、B端纳入一个连接更紧密、互动更频繁的大生态,B与C的分界将被冲淡,自然人和职业人的精神割裂将被调和。 微信团队就在贯行这种统一,张小龙说团队会时常提醒自己,“我们就是用户,施加到用户身上的也会施加到我们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克制“己所欲,施于人”的瞻望。 因此,微信一直在用同一套价值判断对待C与B。这种价值判断的内核是他提的“理性的善良”。 不管是B端组织还是C端个体,其诉求都有理性、非理性的区分。 要尽数这种区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哲学难题,但也可以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来处理:回归常识。 “理性的善良”,就是满足组织和个体的理性诉求,引导他们回归常识的善意。 在B端,做生意的常识是通过给客户、用户创造价值来赚钱。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