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竞之家_品味电竞生活移动版

主页 > 刀塔2 >

巴别塔的又一次倒掉

2015年春天,一篇名为《互联网死了23%,这只是开始》的文章,引起了相当范围的讨论和警觉。

彼时,作者评论尸的忧患意识可能源自2014年末经纬张颖口中的“资本寒冬”——然而2015年7月后,随着真正的股灾来临,我们惊觉此前都是春天。

孤岛与陆沉

那时,中国互联网“中产”的心态与今日何其相似:每个人都在靠泡沫赚钱,随后又把收入豪掷回泡沫中去。毕业两年便以程序、产品、投资经理等身份拿到数十K月薪者比比皆是,他们赚到的钱很快又投入股市、P2P、信托、区块链……以及当时号称“永远不会跌”的北京房产。

2018年过去了,除了本就反复无常的股、债等金融产品,当年被寄予厚望的区块链也面临崩溃;与区块链同时开始动摇的,还有北京房价。但就像股市跌了又涨,资产的价格波动总会过去,但当年的互联网却再也回不来了。

《互联网死了23%》一文思考了互联网信息产品的两种组织理念:分散和集中。

以独立博客和BSP(Blog service provider,博客服务提供商,比如新浪博客、网易博客)之争为例,文章指出,分散的信息就像孤岛,面临被遗忘和孤独沉没的风险。而与之对应的BSP,则像是孤岛漂移到一处形成的“大陆”,使信息的生产和收集看上去都容易了不少。

与独立博客相比,BSP更省事、门槛更低,还省去了个人用户租用服务器和域名的成本,因此迅速收获了大量拥趸,其中不乏在博客时代留名的诸位KOL。但是,大陆也会沉没,而且过程更迅速、更不可阻挡,造成的破坏势必比岛沉大得多:随着博客时代远去,一些BSP关闭时,也永远带走了其中的无价资讯——如果这些KOL使用个人博客,这种信息不会湮灭得那么集中、那么令人惋惜。

另一个更令人遗憾之事,或许是下载。与诞生于2003年的WordPress类似,世纪初以BitTorrent为代表的P2P协议,曾一度占据了互联网下载流量的40%。后来,迅雷的离线下载毁灭了一切——到了2018年末,BT下载如今只能占到下载流量的4%。

而在短暂的几年风光之后,迅雷杀死P2P网络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一家公司的浮沉或许没那么重要,令人惋惜的是许多“资源”伴随着离线下载一起消失;如今使用BT下载时等待连接的煎熬,比离线下载出现之前还要严重得多。沉没的不是迅雷,而是P2P协议的整片大陆。

评论尸当时就指出:在信息以“效率”之名集中以后,版权与审查可以有的放矢,不必再抽刀断水;任何有主张权的人都能让一些信息从集中的“大陆”中永久消失,这比去轰炸一亿个孤岛要容易得多。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吸取教训。

区块链,从理想到庸俗

比特币(BTC)诞生之初,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为它赋予了太多的美好赞颂和宏大期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足以与国家信用分庭抗礼的货币,认为这是人类跨越国界交流和联合的法宝,是对抗愚蠢的金融霸权的利器。

然而,在炒了七八年、造了几个富之后,比特币的风光逐渐被区块链的各位后生晚辈取代。

比特币代表着区块链的1.0时代,那时,信息交流效率就宛如钻木取火:每次交易需要大量计算,虽然保证了公平,却提高了成本。直到今日,比特币的每一笔交易仍需耗费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且伴随几元到几十元人民币不等的“激励费用”,令围绕它的大多数应用都进展缓慢。

曾经期待比特币成为法定货币的人有些沮丧。你能想象在7-11买瓶水刷二维码需要等待十几分钟才能确认吗?而且,为了保证这笔交易能顺利进行,你需要额外拿出10块钱激励算力大佬,哪怕这瓶水只有2块钱。

去中心化是比特币的特征,是区块链的“正义”和核心理念,但在始祖链之后,这种高成本运行逐渐被视为bug

如果以以太坊(ETH)来标志区块链的2.0时代,智能合约出现后,现实世界的资本有了更多、更分散的介入链条的机会,一些基础应用也开始出现,这让区块链不再那么曲高和寡,世人对其认知也不再是单纯的“炒币工具”。

这还没完。3.0时代,链条的验证方式发生进化,由于不必再鼓励算力,交易时也不再需要缴纳手续费,加之共识机制超级节点出现,时间成本也得以大幅降低,至此,区块链终于大踏步跨进应用领域,不再受制于“去中心化”导致的低下效率。

简单来说,1.0时代的“直接民主”,就像现实世界中的直接民主一样不可取,所以3.0搞了个间接民主,让区块链从理想堕回现实。

没错,不像1.0的比特币和2.0的以太坊,区块链3.0时代几乎没有公认的代表作。现实中的资本更容易介入区块链运作而形成一个又一个“中心”,多强争雄,想分叉就分叉,谁也不服谁。所有的新产物都号称自己克服了比特币的bug,但区块链从此也不再有可以宣称为“理想”的特征,沦为又一平凡的基础应用而已。

然而过犹不及。区块链快速退回“中心化”时代,这与比特币的初衷大相径庭。随之发生的区块链行业大变迁,比博客和下载更戏剧:币值腰腰腰腰腰腰斩,资本冷落,行业媒体解散,三点钟群风光不再,整个行业一年之间就经历了从群蚁附膻到门可罗雀的沧桑。

那么,在过于追求效率的3.0和过于追求公正的1.0之间,2.0是否可取?

理论上,区块链可以永恒存在;而实际上,当矿工撤出时,其上所有信息都将随之消逝或者被篡改。本周,著名的2.0区块链以太坊经典(ETC)就遭遇了算力攻击,黑客只需要1000美元便可控制整个区块链网络,而且他已经开始篡改上面的信息。

区块链从去中心化到强中心化再到凉凉,与博客的“独立—BSP—凉凉”、“下载的P2P—离线—凉凉”一致,但他们都不是特例。“孤岛—大陆—陆沉”的这一循环,在互联网行业还在不断上演。

当开放遇到垄断

互联网公司巨头化后虽然增强了实力,却面临着与强权的直接对撞,那些强权是欧盟、美国和中国政府。而在政府之外,一些互联网公司屡屡做出以效率之名侵犯隐私乃至践踏法律的“越界”行为,也导致更多的用户开始警觉:这些公司真的像当初宣扬的那么好吗?(见《人间不配互联网》)

共享经济泡沫的破灭,是又一“金玉其外”的典型。

我们最终发现,共享单车就是个金融工具,而Uber只是另一种形态的出租车公司——不给司机发工资也不给车辆上保险。所有他们本来宣称的美好理念,不论节约环保还是我为人人,最终都走向了反面:共享单车的尸骸成了城市运营的一大痼疾,而对Uber司机的一起起指控让“我为人人”变得更像“我害人人”。

那些尚未显露颓势者,也存在隐忧。比如Steam。

Steam寄托着万千PC游戏爱好者对“跨司”“开放”平台的期待,而Valve一直以来的运作方式也确实非常聪明。V社擅长“抛砖引玉”,擅长以“灵气”换“功夫”,是个“四两拨千斤”的小而富的垄断者。

(责任编辑:波少)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