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的自欺说起,幻想能否实现(5)
时间:2019-03-30 16:0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最重要的是,它既可以让人进入虚拟世界,又可以不痛地拿出来,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值得强调的是,如果未来VR真如本文中猜测,成为了人“沉浸式自欺”的终级表达方式,那么这部神奇的电影或许将被载入史册,因为它里面首次出现了虚拟现实硬件的初代原型。 (图:割草者剧照) 紧接着的1993年,在一部名为《虚拟实境死亡游戏》的电影中,VR走出电影中奇奇怪怪的“实验室”,远离种种图谋不轨的科学家,来到小孩子的卧室,走进了生活里面,里面的VR设备长这样: (图:虚拟实境死亡游戏剧照) 别看是1993年的片子,这部电影中的VR头盔,看起来还要比被称为“VR全球普及电影”的《头号玩家》中的设备轻薄许多;对比起NASA最初使用的“箱子头盔”,轻松得像阳光下午茶点里刚烤好的薄饼,香香脆脆的,入口即化,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和爱的人一起分享。 写到这里有点饿了呢,忽然想起了《绿皮书》里那块在美国乡村公路止被博士用艺术品般的双手送进口中吃掉的肯塔基州的肯德基。 Hmmmm~ (图:头号玩家剧照) 《头号玩家》是一部虚拟现实世界的“普及科幻片”,如果说这部电影上映前还有很多人不知道VR是什么,上映后看过的观众都能轻松理解它的涵义了。其中的VR设备囊括了几乎所有智能穿戴设备,如头显、移动外设和体感套装,这也是笔者心中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人类可以将“自欺”进行到极致的模式。但科幻片毕竟是科幻片,虽然大部分VR厂家都打着类似于“无限世界”的口号,但小到某宝上一两百块一个双凸透镜组装的“VR盒子”,大到HTC等国际大厂、价格过万的虚拟现实模拟系统,要么体积笨重、价格昂 不适合家庭娱乐,要么轻薄、便宜但根本谈不上沉浸感。 记得看完《头号玩家》后的当晚,燃劲当头,抓着一位从事VR行业的朋友问,什么时候能够买到像电影里那么轻薄又沉浸感好的VR设备,最好价格不贵也就小几千,而且最好是插手机和插电脑都可以,这样走到哪玩到哪,随时都可以切换进“主机”。本来是趁着热劲说完就算,没想到这位平日里说话不太正经的大神却给了一本正经的回复: “你说的这天迟早会来,只是需要些时间。其实大部分VR从业者都是科幻迷,不相信这个未来是不会进这个行业的,太早了,但总得有人先踏出来。要做到只凭热血不够,也需要技术的积累和丰厚的资本。而在这个求快的时代,不太有企业和资本愿意投入在这样又笨又慢的事上,都喜欢有人做到了再去抄、去优化、去挖人,所以不知道谁可以熬成走出来那家。” 这个回答让我也被动地严肃起来,我在思考这些话他是不是说给自己听的,所以即使他举重若轻,但他所亲历的残酷现实却令他轻松不起来。虽然这个回复充满无奈,也没有具体的日期,但因为他回应里自然包裹的真挚情感和背后包括他在内的的那些相信并努力实现着的人,我觉得VR“遥不可及”的程度明显比脑机接口近不少。而且,不用像插到头里那么疼了,挺好。 希望这群梦想家早些梦想成真吧,无论谁成为那个最先走出来的人,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别太大,轻一点,而且它真的是一台虚拟现实头盔,而不是两片凹透镜和纸盒子组装成的玩具。对了,最重要的是,让我买得起。 要自欺,也认真点,对自己态度好一点,是生活的仪式感。那些在VR行业里不放弃的大神们,要是碰巧能看到这里,请听见我的加油声喔。 飘得找不着北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如果将我们的大脑能像吕克贝松导演的《超体》那样激活为100%,且大脑被激活后的状态像女主角那样无所不能,人还需要自欺吗。和常规意义上的超级英雄不同,她是一个可以自由创造任何事物的人,无论那种创造是在真实世界还是在她所相信的虚拟世界。她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任何问题都可以被她解决;她接受一切,连接一切,转化一切,这世间的万物都成了她的一部分,或者可以为她所用的东西。她没有具体的形体,她可以成为任何人,可以以任何形态存在着。没有任何空间和时间可以限制她,她可以存在于任何时间或空间,甚至可以重新定义或创造时间和空间,她超越了生存或死亡。 这样的人,还需要自欺或欺人吗? (图:超体剧照)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