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竞之家_品味电竞生活移动版

主页 > CS:GO >

在这17个地方 你能找到最好吃的杭州(2)

  茅廊巷农贸市场,可有些年头了,据说建于1927年。当年钱塘江南岸的农副产品和四季青乡的蔬菜,都直供茅廊巷菜场,上一点年纪的老杭州都知道。现在,虽然进门就有一种“旧啃啃”的感觉,但一直往里走,七拐八弯的,好像有无尽的宝贝。

  这里的鱼圆、卤大肠、小钵头甜酒酿,都蛮有名气,我的目标是254号摊位。

  “陈姐糟卤店”占了一半的铺面。抬头看,价格表上有杭州人爱吃的虾油鸡,泡椒类的有凤爪、鸭胗、门腔,以及糟卤猪蹄等。下午三点多到的时候,柜台里已经半空。店里所有的糟卤菜,都是陈姐自家人做的,跟她随便一聊,发现我跟她抖来绑去的关系是这样的:陈姐的公公跟我小阿姨是一个厂里的同事。陈姐的公公是单位食堂的大厨,做的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本事就凝聚在那糟卤儿里了。

  第一爆款泡椒凤爪,酒香扑鼻,但吃起来还是清淡派,陈姐说客人们大多拿去当“消闲果儿”的,不能做太咸。凤爪们都被贴心地切成小块,特别适合一手捏着,一手刷手机。除了糟卤菜,还有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我买了一盒醋萝卜,酸酸甜甜,在经历了春节的自我放纵后,太爽口了。

  而254号摊位的另一半,也是一位大姐管着,凑近了一瞧,她那里的东西也是深藏功与名。首先吸引我的是各色糕团点心,我们小时候,到了下午家里是要吃点心的,主要就是这些甜糯糯的小糕小团,或者是汤番薯、老南瓜什么的。糕团以外,大姐那里还有海宁宴球、温州鱼饼、龙门面筋,以及虾仁卷、马蹄卷什么的,每样都买两三个,回家或蒸或煎或放汤,好赞。

  这个菜场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说起来,我人生中第一次菜场行,是在幼儿园中班那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买啥要凭票,有些海产品就属于紧俏商品,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某天说菜场里到了新鲜的墨鱼,负责带我们的阿姨心里着急,想了又想,派出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菜场走一遭。就这样,我们在全班小朋友羡慕的眼光中,完成了“帮阿姨买墨鱼”这样的壮举。再年长一点,对菜场的记忆就变成了星期天到外婆家玩儿,路过茅廊巷农贸市场,花5分钱买两朵白兰花送外婆。

  酥鱼让我每天都喜新厌旧

  凤起路农贸市场

  没进菜场大门购物袋就满了

  特点:里面菜品齐全,外面美食聚集

  什么值得买:酥鱼、馄饨、千张包

  一听说我要跑菜场,全杭州的朋友们都力推,凤起路农贸市场。真的,普通的菜场千篇一律,有趣的菜场各自精彩。凤起路农贸市场作为一家菜场的专业度有目共睹,而它的“偏门”,后面还有详细解说。

  第一刷凤起路农贸市场的时候,我都没进菜场大门,特大号购物袋就满了。这里有点像个院子,一进“院门”左手第一家,是在上海和南京也都很火的“袁记”,卖生馄饨的,排队大户,好不容易来一趟,两个品种起步。再往里走几步,有一摊做了十多年的糯米藕,一节节的,看着就甜滋滋的。

  但是这个时候我已经顾不上了,前面连着两摊酥鱼。门面小一点的叫李记酥鱼,再往前几步路那家叫雪景。很多人都问我哪家好吃,我觉得要看个人的口味,两家的酥鱼对比着吃,会觉得雪景的稍微咸一点,李记汤汁里醋的味道浓一点,可是对我来说偏甜。雪景还有面拖小黄鱼、炸大虾什么的。这样在外面东买买西买买,购物袋就满了,于是我默默地回了。

  隔了几日二刷,才正式走进凤起路菜场里面,又看到几家做杭式馄饨的摊位。这一轮吃下来,我想大家都喜欢袁记的原因,除了他们的食材新鲜、品种丰富,馄饨皮比较薄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卖生馄饨的人家,馅儿是可以自己调的,可馄饨皮子都是进货的,现在的馄饨皮普遍偏厚,一口咬下去就觉得少了点灵性。

  过年前我们报道过菜场里的蛋饺、千张包,它们的“势力”甚至已经超过了馄饨,基本上跑过的农贸市场里都有。本着走过路过不放过的原则,我前后买了五六摊的,基本上没什么不同。而凤起路农贸市场029号“杭州小农民”,他们的千张包做得特别讲究,首先用的是厚千张,煮的时候就吸入更多鲜味,其次是肉馅里有加冬笋和香菇,甩出其他千张包一条街。这两天清明团子新鲜出街,顺便也推荐一把。

  察院前农贸市场

  老城区最具烟火气

  特点:菜场周边是老杭州的精华

  什么值得买:酥鱼、饺子、馄饨

  因为那条小弄堂叫“大马弄”,这个菜场大家都习惯性地称它为“大马弄菜场”,其实它的大名叫“察院前农贸市场”。

  菜场门口一摊在卖传统的义乌冻米糖,隔壁就是“原大马弄蒋师傅美食酥鱼”,那也是响当当的一块牌子,原本是开在弄堂口的,后来旧城改造才搬到菜场门口。常规的有两种鱼,草鱼和小白条儿,运气好的时候就能遇到刀鱼,杭州人叫凤尾鱼的。要我说,吃酥鱼就一定要吃凤尾鱼,整条炸得松脆,咯吱咯吱的。啃过蒋师傅的酥鱼,我很快就忘了凤起路上的李记,哪晓得第二天奔向复兴农贸市场的时候,又一次喜新厌旧了。

  察院前农贸市场对面也有一家连锁的袁记,我从门口的液晶屏得知,袁记来自广州。亮堂堂的橱窗擦得干干净净,十五种饺子、云吞、馄饨整齐划一地摆在托盘里,五六个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白帽子和口罩的姑娘围桌而坐,面前一盆盆不同颜色和口味的馅料,以极快的速度在她们手中变成一个个待煮的美味。

  袁记的饺子和馄饨主打广式口味,和东北风味的饺子有明显不同。用店员的话说:“我们的馄饨很好看,煮出来就像玫瑰花,一层一层的褶;我们的饺子很饱满的,前凸后翘。”问他们大概能卖出多少量,所有人都答不出来,因为论个数已经无法统计,但他们有一个说法,“一天最多能卖两万多块钱吧。”就算按店里最贵的28元一斤的品类来算,怎么着也得卖出七百多份。尤其是遇见过年、冬至的时候,饺子更是忙不过来包。

  袁记虽然有挺多广式风味,在杭州卖得最好的依旧是芹菜肉、荠菜肉和鲜肉馅儿的。

(责任编辑:波少)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