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尊匠之路(4)
时间:2019-03-24 06:11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人们常说机会只亲睐有准备的人。自1970年当工人时起,铸尊匠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天学习英语,198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开播英语 FOLLOW ME,他买来教材和磁带, 翻看教材时他感觉很简单,但打开电视时他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听力是聋子,于是他搬入书房,利用业余时间苦练了一年的口语。1984年他奉调出国时已经能够直接用英语与外国技术及商务人员交流,这对于他后来在海外工作、担当重任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第四年,1983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率先走出国门,在伊拉克承接了中国第一个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即伊拉克凯菲尔.西纳菲亚工程,凭借该项目1.7亿美金的合同额,中建总公司首次步入全球225家承包商之列(位列第43位)。这是中国公司在海外承接的第一个交钥匙工程。其中最大的项目“库发坝工程”,项目合同额高达6,800多万美元,包含了四台低水头灯泡式水轮发电机组的发电厂、一座千吨级的船闸设备、7套12.5M×9.5M弧形闸门组成的拦河大坝及相应的附属设备等安装工程。总公司承接这个项目后非常重视,立即从工程局选拔懂技术、懂管理、懂外语的技术人员出征伊拉克,此时已担任中建五局一公司工程师办公室主任(技术科长)的铸尊匠是总公司钦点的专家,他接到北京通知他去海外工作的指令后仅两周就启程赶往伊拉克。因为土建工程已经展开了一年,水电站施工迫在眉睫。 出国后他为了专研国际先进的低水头灯泡式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并计划利用英语学习德语,他主动放弃了项目副总经理、项目副总工程师职位(这些岗位可获得比工程师高出许多的收入),坚持选择电气工程师岗位。几个月后因机电工程上不去,影响了项目总体施工进度,他被项目部“强行”任命为伊拉克凯菲尔.西纳菲亚工程库发大坝的机电设备安装队长,半年后又被任命为项目机电安装总负责人。库发坝如期竣工后第二个月他就被伊拉克经理部总经理调往伊拉克经理部担任总经理助理,在新的岗位上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学习了国际土木工程师协会合同条款(FIDIC)、巴黎商法、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迅速由一个只懂技术、只会管生产的工程师,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第一批海外工程总承包的拓荒者、引领者。 即使离开学校多年,铸尊匠依然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敏感和兴趣,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作风。在伊拉克遇到的低水头灯泡式水轮发电机组技术在中国是空白,尽管相关的工程资料都是英文,但锐气十足的他硬是依然凭借为国争光、依靠熟谙的发电机变配电原理、电路学、自控工程学的功底,加上十多年积淀的英文底子,硬是在短期内把这套先进的水电站控制技术弄明白了,并亲自研制了一套轴倾角测量装置,攻克了世界首台3.755度斜角轴灯泡式水轮机轴的安装技术难题。 铸尊匠不仅是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还是一位亲力亲为的实干家。1985年的6月,库发坝工程进入最后的赶工期阶段,作为机电设备安装总负责人,项目上哪个节点不能满足工期要求他就冲向哪里。为了赶工期他在代替工人进行带电作业时,由于导线芯弹性好,在绑扎时意外发生1000安培电气开关短路事故,强大的电流融化了电气桩头,二千多度的高温产生的雾化铜微粒险些灼瞎了他的眼睛,他的眉毛被烧掉,脸部大面积烧伤,双手的十个指甲被烧焦。重伤后仅休息了两周,为了保工期他违背“两个月内不能出门、不能出汗”的医嘱,就赴现场指挥调试,工程如期竣工了,但他的双手却因汗水溃烂留下了无法复原的疤痕。因皮肤毛孔被疤痕封堵,至今还会隐隐作痛。 1987年4月库发坝工程的如期竣工,它不仅成为体现中国公司、中建总公司的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名扬海外,也使铸尊匠在伊拉克灌溉部、博士顾问团、监理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为其后来担当重任做好了铺垫。 1988年,是铸尊匠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一年。按规定在海外工作超过四年的员工,每年可以归国探亲一次。可因工作他在海外工作四年仅回国探过一次亲,那时其母亲已近七十高龄,需要人照看,女儿才八岁,正是最需要父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诠释了铸尊匠当时的境况,在海外忙于工作的他每每念及家中的情况,总是心生无限愧疚。 1985年,中建总公司在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中标了伊拉克新辛迪亚坝工程,这是当时中国建筑公司在海外承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体量最大的工程总承包项目。辛迪亚坝工程位于伊拉克共和国中部,在首都巴格达以南80km处幼发拉底河上,属巴比仑行政管理区。是一项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利枢纽工程。包含有拦河坝、水力发电、河道航运、渔业保护、桥梁公路、办公、住宅、绿化的综合性大型工程。 该项目合同额达到2.4亿美元,施工区域有12平方公里。该项目仅技术部就有一百多名工程师和大学教授,由于中方对项目合同理解的错误,导致该项目设计方案严重超出合同金额,工程被迫停工近10个月并重新进行设计,1988年年初拿到新设计图纸时,合同工期仅剩下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要求完成下列项目:主拦河闸、电站、主船闸、海拉节制闸、凯菲尔节制闸、海拉船闸达到使用功能要求,4号路南段、26号桥、23号桥正式通车,铁路桥架完毕,主河道结构物上、下游渠道水下工程,实现第一期破堤通水,剩下不多时间完成其余收尾工程,确保1989年3月22日工程初步验收。当时欧洲设计师、供应商、伊拉克的监理工程师、业主咨询公司、业主顾问团甚至中方自己人都认为工期必延迟,高达两千多万美元的工期延误罚款将成定局。在这危难的时刻,中建总公司领导人再次想到铸尊匠,中建总公司首任董事长未征求他个人意见,就在干部大会上宣布由他担任伊拉克新辛迪亚坝项目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授权他组织数十个国际专业分包商、进行日夜赶工。铸尊匠又一次临危受命,他充分利用他在第一个海外总承包工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一边没日没夜地联系供应商、专业分包确保工程设备及材料的供应,一边组织五千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兼程的进行施工。同时,他还要研究合同条款和国际惯例,在FIDIC条款寻找避免罚款依据和方法。他率领项目团队采用人文情感的感召力,超常规追赶工期,甚至冒着承担被设备供货商索赔的风险,亲自组织大船闸等关键设备的调试。1989年3月22日他在合同约定的竣工日获得了业主颁发的PAC(初步接收证书)。该项目如期交付使用,不仅避免了两千多万美元的工期延误罚款,还赢得了业主、监理、分包/供应商以及所在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国公司及他个人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中国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责任编辑:波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