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第三电影”与拉丁美洲三十年的“燃火时刻”(10)
时间:2018-12-24 12:1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巧天工 点击: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拉美军事独裁者纷纷倒台,超越8毫米、16毫米的影像技术已几度更迭,涌现出无数重现、回顾、反刍历史的录像作品。传播学者Patricia Aufderheide在题为“拉丁美洲的草根录像”的报告中提到1984年巴西有40个录像小组制作作品进行社会抗争。1989年,拉美各国有413个草根组织使用录像介入社会运动,这些录像基于事实,以教育为目的,尽管流通有限、清晰度低,但“社会运动者比专业影像工作者更早使用这一媒介”。八十年代末,巴西原住民社区与video indigena运动利用录像制作方式保护土地、调查屠杀。这类作品涉及保护生态环境、性别平等等议题,在工厂、抗议现场、咖啡馆、街市、公园等处放映,因传统官方(如电视)和商业(如影院)渠道对他们避之不及,他们开辟另外的公共放映空间。他们被索拉纳斯称为“第三电影继承者”,将新媒体潜能用于积极的社会运动。再回顾1970年埃斯皮诺萨在古巴宣称的“电影技术的发展使之可能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也不无道理。 随着八十年代以来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实践与思潮席卷全球,八十年代在中南美兴起“两个魔鬼”论将激进左派和右派等同起来,各打五十大板,脱离历史语境而完全否认革命正当性。在论述拉美电影与社会历史时,美国学者更多以“民主自由反对法西斯”话语代替左翼革命反帝国主义与本国寡头政治的抗争。复杂的拉美革命一旦被置换为“独裁-民主”二元对立,便易被纳入冷战和西方制度优越的话语,所有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似乎左翼运动者与大众反抗的只是抽象概念,没有人或只是某些独裁者需要为血腥历史负责(如皮诺切特,正如二战时的希特勒),而不去质疑至今仍在拉美变本加厉存在的不平等政治、经济、金融结构,依赖的、剥削的经济殖民主义与极度贫困。当阶级、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此类的词汇因太熟悉而不大引起人们思考,我们需要重新陌生化、历史化与背景化这些词汇与概念,因为背后是活生生的流血、压迫与抗争过的生命。 (责任编辑:波少) |